>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正文)

《太极拳谱歌诀》校注诠释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正文】歌诀六(上)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校勘】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
  
【正文】歌诀六(上)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校勘】

  (1)本篇采自【微本】。杨氏家藏古抄本题作《十三式歌》,【李本】题作《十三势行功歌》,【郝本】题作《十三势行工歌》,【图本】题作《太极十三势歌》,【孙本】题作《十三势歌诀》。

  (2)“十三总势”,【澄本】作“十三势来”,【徐本】作“十三势势”,杨氏家藏本作“十三总式”。

  (3)“莫轻视”,【郝本】【卞本】【祖本】(姚继祖著《武式太极拳全书》1999年2月山西科学出版社)作“莫轻识”。

  (4)“腰隙”,【澄本】【徐本】【王本】【董本】做“腰际”。

  【诠释】

  十三势者,即类比八卦、五行之拳势合称。八卦即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手法,是谓“八门”。五行即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是谓“五步”。八门五步其数十三,故日:十三势。八门手法,“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即手法不仅在手亦在心,心之一动,动则分阴阳,静则合太极,故八卦在胸中,即太极在心中,谓之怀抱八卦。心有太极,捶自心出,拳随意发,起落有方,动转有位,则临阵用手,着变手变,神活机先,犹如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此手法之奥妙也。
而太极之步法,乃太极拳术之中流砥柱,言其重要,身步无分,步法熟而身法自明,乃进于得机得势之域。步法虽繁博,然由博返约,无非是进退顾盼定也。进者前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退者后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顾者体察,盼者照应,流连顾盼,相随呼应;定者中定,圆满浑圆,凝重中正,轻灵圆活,稳固厚重。此步法之神奇也。

  手步八五,其理奥妙,其义深邃,练一手一步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至善处,用之于敌,得之于心,虽一手一步亦能生生不已,何况八门五步乎。其阴阳、五行、刚柔、虚实,灵妙变通,循环无端,往复不已,变化无穷。故八门五步,实即千手百步,又岂止千手百步耶!故此虽言狭义之十三势,并不可以以轻微细末之技艺视之,是谓“莫轻视”。

  王宗岳《太极拳释名》日:“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可见“十三势”不仅是指手步八五狭义之十三势,而是代指三十七势全盘整套之太极拳及其衍生之系列,为广义之十三势。故日“十三总势”。其道博大而精深,一举一动,均合科学化、精神化,小则强身祛病,御敌防侮,大则养气凝神。故日:“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隙”者,空也,穴也,眼也。腰隙即腰眼,即腰肾,即命门穴,人之灵根。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又说:“肾两者,坎外之偶也。命门一者,坎中之奇也。一以统二,二以包一,是命门总主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动气所居。”而虞抟著《医学正传》说:“命门一穴,在脊中第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夫两肾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虽为水藏而实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当以两肾总号命门。”此皆“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根据。太极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以心行气,务沉着,而敛入脊骨,周流于六虚,深沉于丹田,倾注于腰隙。太极拳以腰为轴,命门之在腰,寓寄全身之重心,亦寓寄肾间先天精气,后天劲气。劲气源动鼓荡于腰,其真气亦由腰而发。为意气总机关,亦为劲力之源头。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腰肾精气乃劲之源头活水。故日:“命意源头在腰隙”。

  【正文】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校勘】

  (1)“变转”,【万本】作“变换”。

  (2)“留意”'I李本】作“留神”。

  (3)“少滞”,【李本】作“稍滞”,【郝本】【卞本】【万本】【图本】【祖本】作“稍痴”,【王本】作“少痴”。

  【诠释】

  虚实者,变化之消息,转换之机枢,谋略之法则,胜负之拳权,太极之本然。杨公澄甫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董公英杰在《太极拳释义》中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之精华奥妙,尽在虚实二字之运用。”爱有“虚实刚柔之谓拳”之说。由此可见虚实范畴的体现是太极拳术的基本点。不谙虚实,就等于不懂太极拳。

  太极拳着着势势皆循圆运动,故动静不同时,阴阳无定位,虚实常变换。虚实变换,在外为动作,有重心之变换,以腰隙之虚实变换为主;在内为心意,作意转换自然,而周身圆转自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阳相贯,虚实相涵,如环无端。其屈伸开合,内之与外,究之周身,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五脏六腑九窍三百六十节,无一处不分虚实,虚实中可再分虚实。功夫越深,能分之虚实部位越多,能分之虚实越细,无穷无尽。此即拳论所谓“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故日:“变转虚实须留意。”

  太极拳是使自身整个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的修炼方式,其旨在宁定松静自然。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于人体,心静则天机活泼,身静则浩气流行。天机活泼则神灵现,浩气流行则真阳生,太极功夫方可阶及神明。功臻神明,则内外明调,气脉通畅,和气周匝一身,此即是无痴缓,亦是无阻滞。故日:“气遍身躯不少滞”。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日:“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是为注。

  【正文】

  静中触动动犹静,应敌变化示神奇。

  【校勘】

  “示神奇”,【李本】【郝本】

  【卞本】作“是神奇”。

  【诠释】

  触者,触发也,静触而动发,斯为静中寓动机也。“静水流深”,定静似静而非静(寂静),其中气势腾挪,时刻准备着转为由外而内、由假而真的更高级的动,此为“静之萌化”,是为真动,即所谓“静中动是谓真动”。动极而静,由动归静,此谓“动之复归”,是谓真静,即所谓“动中静是谓真静”。

  太极拳以静为旨,以静为贵,由静而起,生动而炼,归静而养,修炼在其中,此为太极修炼之不二法门。静之与动,主静慎动之体,慎动主静之用,静中以求得动之机变,动中以求得静之应随,动中处静,静中寓动,相连不断,循环不息。练拳行功,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尝不静;及其静也,神明不测,有触即发,未尚无动,于动时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一源,体用一道,静则为心,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功夫既深,心地明彻,泰然自适,而臻物我俱忘之境,则静至极矣。静极生动,是为真动。真动则真气磅礴,行气如虹,如是阶及神明,庶可称为大成矣。其时,辩证动静,运化刚柔,调和神气,任意所之,无往不可,静则浑然一气,潜如无极;动则灵活敏捷,变幻莫测,如天娇神龙,有见首不见尾之妙。猝然临敌,能视敌之形势而应随变化,敌虽顽强,亦不能御也。故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日:“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应敌变化示神奇’也。”是为注。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202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