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炮捶的特点和有关的一些问题(正文)

炮捶的特点和有关的一些问题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一)炮捶的特点  这里说的炮捶的特点,是和陈式太极拳第一路作对比而言。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这两套拳的共同特点...
  
(一)炮捶的特点

  这里说的炮捶的特点,是和陈式太极拳第一路作对比而言。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这两套拳的共同特点。但是第一路太极拳在中气贯足下,柔缠中显出柔、缓、稳的形象,而炮捶则在中气贯足下,柔缠中显出刚、快、脆的形象。窜蹦跳跃、腾挪闪展的动作比第一路为多,速度比第一路为快。因此,炮捶的刚、快、脆可与第一路的柔、缓、稳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早先的陈家沟著名拳家,都是兼擅炮捶的。据传说,凡欲练炮捶者,必须先有第一路太极拳的基础,方许学炮捶,一般以学习第一路有三年才许学炮捶,防止把炮捶练成刚而不柔或刚多柔少。当前,爱好学习陈式太极拳者,特别是青少年对第二路炮捶更为喜爱。我认为可以在开头一两年内,把炮捶的速度放慢些,待动作练正确、柔顺以后,再逐渐加快速度,保持“柔中寓刚,刚中有柔”的特点。只要记住太极拳是柔中寓刚的拳,积柔成刚是锻炼原则,除了刚发动作
外,都是柔缠动作,落点时的刚发,仅为一刹那的极短暂时间,因之尽管炮捶的震脚、发劲动作多,但仍然是柔缠动作大大多于刚发动作。

(二)炮捶发劲与推手的关系

  陈式太极拳的推手是拿、跌、掷打兼施并用,上边在推手,下边在推脚,虽然着重在“粘连黏随”的“懂劲”,使拿、跌、掷打的技巧逐步提高,但是极重视速度快、爆发力强的发劲,使拿、跌、掷打韵技巧凭借强大的发劲威力,愈显示其灵巧。因此,炮捶的发劲,不仅为了增强体质,并且可以提高推手技巧。
练太极拳不练推手,只能是作为一种体育锻炼,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精妙所在。

  但练推手而不重视发劲,就容易停留于知化而不知攻的阶段。因此练习炮捶,对提高推手技术是有关系的。

(三)陈式拳家和杨、武两式前辈都擅长炮捶

  陈式太极拳家自清初以来至近代的陈发科都兼擅炮捶。据沈家桢说,陈发科老师于1928年10月应许禹生等之邀去北京授拳,寓河南会馆。当时练过杨式太极拳的许禹生、沈家桢、李剑华请陈老师表演了炮捶,会馆内厚厚的大方砖,经陈老师震脚过的都裂开,许禹生等大为惊奇,当场拜师。沈家桢早就请杨澄甫老师到家中授拳,后来教了发劲单练动作,为杨式太极拳中所未见,沈疑不能解。迨陈老师到他家中授拳,学到炮捶时,始悟杨氏所教发劲动作,是从炮捶中抽出来单练的。可见杨露禅学拳于陈长兴后,传至其孙杨澄甫,仍擅炮捶发劲。澄甫兄少侯发劲刚脆,显然与擅炮捶发劲有关。

  河北永年马印书(字同文,生于1866年,卒年不详),其姨丈为李亦畲(亦畲从母舅武禹襄学太极拳,禹襄学老架于杨露禅,又学小架于陈青萍)。马从亦畲所传之郝为真学太极拳。1920年马在上海访问唐豪,曾谈及常见杨班侯、李亦畲及郝为真练炮捶,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八字,用劲带刚,以补柔之不足,且有腾挪闪展(战)身法。杨班侯练得最好,其姨丈及其师不能及。足证杨式前辈至杨澄甫,武式前辈至郝为真,都还兼练炮捶。但杨、武两式至今已不传炮捶。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97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