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的方法有许多,有人说练拳应软,有人说练法上应“松”,有的说应静,不一而足。但最合我心的是《武当武术中道家的哲学思想内涵》一文上说:“太极拳中的柔中寓刚、绵更藏针‘的‘空中’以及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都是道家思想方法的完美体现。”
其实,不单道家哲学沦及“空”,佛学也多有论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指明了“包容色的空才是真空,以空为基础的色才是妙有的‘即相见性”的结论。“空”不可能是一切万有皆消去以后的、空着的空间,即虚空,相反是包括、统摄一切万有的充实,即妙有。
在佛教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空成为佛教徒从种种束缚、烦恼、痛苦乃至生死中解脱出来的主导观念。佛教因倡导以观照空理、证悟空性而趋人涅槃之门,号称“空门”:诸佛被尊为“空王”;众生归命佛法。皈依佛教,谓遁人“空门”;人佛门出家者,被称为“空门子”。
同学大师南怀瑾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此话指明了空是静功修炼的起点,也是静功修炼的终点。
不难想象,一些练拳家,借用“空”的理念,衍生与形意拳的“直中”、八卦掌的“变中”不同的练太极拳“空中”的理念。练时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看似摸不着边际,实是敷遍六合,这就是所谓的“空中”,或许这才是太极拳的真正特色!
不过,练太极拳时要做到“空中”。并非易事,必须无欲、用气。
一、无欲
即破除一切情欲,没有爱憎、乐苦、亲怨等一切情感活动,真正是心如止水,纹丝不动。《华严纤》云“情亡即佛”,《定观经》云“空即无心”,《听心斋客问》提出要练出空的高境界,就应“情识两忘”。所谓“空”即“无自性”,它由原始佛教的“无我”概念发展而来,是佛教反对各种“白性”、“神我”观念,进而对世界作出统一性解释的集中表达。“无我”就是思想上没有先人为主。在武术中,先人为主表现为初学者在说招时的夸夸其谈,自我言说这招如何如何厉害,另一招又如何如何高明,其实都是建立在一己的想象之中,真正应用于实际,只有吃亏,断无成功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