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为什么过去把比武较技称为“比手”?散手的“手”是什么意思?
手的术语
武术中的“手”,只有在很少的情况才表示其人体部位的本义,例如说“用手抓扣”或“前手、后手,左右手”等等。这里所说的“手”是指“手段”,也就是办法、方法。这种概念也很合乎我们的传统习惯.人们在生活中常把特殊的技巧或有效地处理事务的方法就称为“有一手”。除了作为技术手段的“手”以外,传统武术中还有许多“手”的术语,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比手”,在过去就是专指徒手格斗比赛,同“比刀”、“比枪”、“比武”的意思大致差不多,古代也有称“比拳”,但比拳是俗称,不如“比手”专业。
“出手”和“请手”是传统武术的比赛用语,过去比武较技讲究礼让,大多数情况下请对方先动手,因为先动手很容易掌握战术主动权。把优势让给对手,既表示了对对手的尊重,也显示了自己的信心和胸怀,这和在非正式比赛的情况下,棋手相互推让谁先行棋是同样道理。“出手”就是先动手,“请手”就是请对方出手,平时语言上是“请出手”、“在下打请手”。事后讲述过程是“某某打出手”、“某某打请手”,与平时所说的“谁先出招,谁后出招”的意思相同。
“先手”和“后手”是战术用语。“先手”是指主动攻击,处处领先、占尽先机;“后手”指被动应手,处处落后。这些术语至今在棋艺界仍很流行,“请手”称为“让先”,先手和后手也是主动与被动的含义。围棋、象棋和中国武术是一母同胞,同源于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但武术所特有的暴力斗争性,却使其一直在统治阶级的极度宠爱和极度压制的交替影响下畸形发展,许多东西也因此而失缺了,像这些术语反而没有温文尔雅的棋艺界保留得那么完整。
“散手”是一种技术的种类。中国武术的技术形式大至可分为散打、摔跤、偎靠、擒拿四种,其中摔跤和擒拿由于需要抓抱对手的身体,属于时口接”类:散打和偎靠不需与对手扣接,所以把非扣接性的技击称为“散手”。现代的“散手”比赛,借用的就是这一概念。
“唐手”是日本的武术拳派,据说是中国经由琉球传人日本的,故称唐手。
此外,“对手”就是比手的对方,例如说:“我和某某人打对手。”“快手”指拳手的速度风格,技术好打法快的人是快手。“慢手”则是另一种意义,也称“滞手”。专指一种压制性对付快攻的手法。“管手”是约束引导性的技术手法:“制手”是稳固地控制性的手法:“缠手”是管制手法中的一种技巧:“挡手”是一种特殊的抗击性手法,但有时也会把一般性的防守动作称为“打了一个挡手”:“重手”是破坏性手法。和拳击中专指后手发出的长距离重拳有共性,但并不完全一样,例如用前手发出的、攻向对手咽喉的铲指,虽然短促但具有致命的伤害后果.就是重手,或是重手法,无论何种站势,位于前侧的手臂称“前手”,后侧的是“后手”,和战术中的后手是两种概念,很容易分辨出来。“攻手”也称“攻击手”,和“封手”或“封挡手”都是“手”的基本大类,在下文里将作专门介绍。
基本概念
在中国武术的传统术语里,纯生理意义上的手是很少出现的,通常都用更为具体的形状或部位来表达,例如:掌、拳、指。作为武术技术结构术语的“手”,则是指技击中相对于组合技巧的、最基础最简单的技术。
技击技术的“战术”、“招术”都属于组合技术技巧,套路中的“架式”也是一种动作的组合形式。而构成这些组合技术技巧和形式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手”。例如国家规定套路“初级长拳”中的马步架打,就是由一个上架拳、一个侧冲拳、一个侧跨步、一个马步所共同组成的,这四个自然动作就是“手”,同样,技击技术中的直拳、摆拳、勾拳、抛拳、削掌、劈掌、踢腿、踹腿、扫腿、滑步、蹲闪等等也都是一手。手暗藏于套路的功架之中,可以独立运用于实战技击、也可以组合成“招术”,是中国武术技击技术结构中最基本的技术元素。
手的作用
“手”在武术套路中的作用是规范技术的标准,训练技击技术的两大最基本要素;技巧和功力。
武术最直接的目的是技击,健身是其辅助性目的,其他如娱乐性的舞蹈性质都是其副产品。因此武术所有动作的设计都必须服从于这一目的.、即:动作必须具有技击的作用,同时不仪不能损害而且要有益于人体健康,并培养人体各种潜在素质。当然,舞蹈的运动美也具有娱乐身心增进健康的作用。
以技击功用作为标准,确定了每一个动作规范的运动方式,同时又要具有多种作用的兼顾性。例如马步,马步作用之一是稳定重心。高马利于移动、低马利于化力。马步还有攻击的作用,包括别、撞、坐、压、扣等技法。要使这些内容都得到规范的训练,只能采用平衡的、饱和夸张的方式。马步两大腿坐平、两膝外张、小腿垂直、脚尖内扣,首先确定了下蹲动作时,身体前后重心平衡的标准状态,和保持这种状态时两脚之间的最佳距离,为高马和低马在技击中的运用提供了科学的参照作用。马步的姿势对两腿的支撑力和攻击性的外张力也确定了训练标准,这种标准是与马步的技击技巧紧密联系的,同时具有锻炼腿部肌肉和内力控制的作用。
中国武术对“手”的技术要求有两点:“技巧”和“功力”。“技巧”即熟练正确的运动姿势,决定了“手”的攻防速度、力量和准确性。“功力”是意识和力量的融合,功力的深厚与否决定了“手”的打击力和抗受击打能力。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在搏斗的过程中用最快的速度击中对方,而不被对方所击中,取决于你训练的运动姿势是否科学、正确和熟练;而你在击中对方后能不能产生破坏力,而在受到对方击打时的抗受力的强度则取决于你的功力。
武术套路之外的辅助训练:俯卧撑、打砂袋、踢桩、举重等等方式,都是对“手”的功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