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的指导意义(正文)

《内功四经》对传统武术的指导意义

2015-08-10   转载   车星辰
核心提示:导读:武术门派纷繁复杂,纵使练有年岁者也不好找到各拳种的同一核心东西,但这将是我们一直需要追求寻找的东西,希望《内功四经...
  

导读:武术门派纷繁复杂,纵使练有年岁者也不好找到各拳种的同一核心东西,但这将是我们一直需要追求寻找的东西,希望《内功四经》能够给我们带来些丝绪。

       在武术界,由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先生首传于世的武学秘典--《内功四经》。曾使多少武林人士无限神往而遐思联翩……
  
       《内功四经》共四部,由《内功经》、《纳卦经》、《神运经》、《地龙经》共同组成。在宋世荣先生《内功四经》手抄本之最后云有“此书自初得者言,清初总宪王公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剑丹》,下卷名《内功》。百年之后,南溪子悟透玄机,方知是宝传,付与知己宗景房”等语。宋世荣先生得于燕都刘晓棠,刘晓棠得于沈阳工部库中。据说《剑丹》已亡佚,仅遗《内功》传 世。有关《内功四经》的来源与历史,目前我们也就仅知有上述这些零星记载了。至于有人说《内功四经》为宋世荣先生首次创著,我认为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不宜定论过早而贻误后人。
  
       人尽皆知,由宋世荣、宋世德昆仲创传的宋氏形意拳,除将家传《易筋》、《洗髓》二经灌注于整个形意拳的修炼中外,尤重《内功四经》。以《内功四经》为灵魂和主线将宋氏形意拳的所有功法、拳械贯穿起来,指导和规范宋氏形意拳的全部修炼过程,遂形成了古朴雄浑、工整遒放、内功精专、发劲独特的宋氏形意拳。宋氏形意拳极重脉络、格式、气路、劲诀,以瞬间骤然鼓荡爆发出寸绝滚颤、惊弹抖擞的弹性爆炸力而明显有别于他派形意拳。宋氏形意拳发劲极速极整、极刚极爆,观之浑身俱颤,内力激荡回旋,震颤不已。这正是以《内功四经》为指导的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贴背转斗、松肩出劲的独门内功发劲法。
  
       那么,以造就宋氏形意拳而享誉武林的《内功四经》,难道就只能指导和适应宋氏形意拳了吗?非也!余以为,《内功四经》不仅适合于宋氏形意拳,照样适合于别派形意拳和太极拳、八卦掌,甚至适合于心意、少林、八极、炮捶、翻子、戳脚等各派武术,能直接指导各派武术的修习体用,使之在功架和劲力上更趋科学和完美,而直达目标。
  
       武术是以人体为载体的一种运动艺术,所以自古至今,习武者大都熟知人体结构而通晓医术。《内功经》开篇即云:“内功真传,脉络甚真”,并言:“内功之要,第一要知脉络,脉络不知,勉强用之,无益有损。”习武者练习内功,若不明脉络气路而盲修瞎练,只能“引火烧身”而自讨苦吃。《内功经》云:“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任督二脉,总司人体阴阳诸经,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督脉位于体后正中线,两脉交通,即形成“气行滚滚”的道家小周天内功效验。任督二脉气路通畅,则能以气催力而充分爆发内劲。发劲之要,首在肩肘关节的松活,即肩井穴(肩头分中)与曲池穴(肘头分中)处须“软意松开”,此二穴乃“周身发劲之所也”。任督二脉之劲,在武术上简言之其实就是胸肋之劲(阴劲)和肩背之劲(阳劲)。任何武术,都离不开这种起自胸肋的阴劲(任脉劲)和起自后背的阳劲(督脉劲),而且在发劲时都必须要着意放松肩肘关节(肩井穴与曲池穴),这样才会使劲力通畅而直灌于手(即《内功经》所云:“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有关这种阴阳劲的发放形式,笔者试以八极拳中之“单手爬山”与“撑捶”二势略作阐释。“单手爬山”右手掌心朝上、掌跟用力往上托打,下颏提起,目注手掌。属明显的胸肋任脉劲(阴劲);“撑捶”右拳拳眼朝上、拳面朝前直腕往前冲击,下颏微收而目注于拳,属明显的肩背督脉劲(阳劲),八极拳谓之“督透劲”。若以《内功经》之格式“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上身格式)、“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下身格式)来规范八极拳“单手爬山”与“撑捶”,我们将会感到功架更为饱满而支撑八面;若以《内功经》劲诀“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提颏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来指导八极拳“单手爬山”与“撑捶”的发劲,我们会感到劲力更为通透和刚猛。
  
       《内功经》在对武术劲力松紧、刚柔的论述上尤为精妙,可指导任何拳种的求劲发劲功夫。经云:“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又云:“曰松,劲之渔也。曰悍,劲之萃也。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也;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也。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任何拳术,若要打出高质量的爆发劲,首先必须要从“松柔”二字上去找,在发劲前身心皆须极度放松而“松如绳之系”,发劲瞬间由松到紧、浑身紧缩而使劲力骤然爆发出来,如雷炸冰裂般清脆果断,干净利索而“悍如水之清”。这种“先松后紧,紧而速松,随松随紧”的发劲方式,是极其科学而适于天下任何武术的,希望广大武林同仁能破除门户之见,依《内功经》照经发劲而体悟劲道,定会有所突破和顿悟而步入另一重境界。
  
       《内功经》极重培养内气、敛神修心的“静功”练习。有“五气朝元”与“调气”的专门练法。经云:“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只有长期不懈地静坐养气,才能“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而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平阳秘,百病不生。也只有长期地敛神聚气,才能三宝充盛、正气浩然而“气下于海,光聚天心”,气充于内而形光于外,从“额上正中”之“天心”透出“至大至刚”之凛然正气而使对手心胆俱寒。余以为,习拳者必当兼修静功,以宁神安心,积精累气而壮内坚外。若一味练拳而不修静功,将会无休止地透支生命能量而短寿天亡。须知天地之道与万物之道,皆乃阴阳平衡之道,偏阴偏阳皆是病。《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我们习武(动,属阳)必须辅以静功(静,属阴),这样才能动静结合而使人体阴阳平衡,健康长寿。否则阴阳分家而成“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之势,最终势必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恶果。
  
       《纳卦经》将人体各部位与八卦相配。以乾坤、巽兑、艮震、坎离这八种卦象来分别规范和说明头项(乾)、足膝(坤)、肩背(巽)、裆胯(兑)、胸肋(艮震)、心肾(坎离)部位与劲节气路的配合及行功过程中全身各部的协调要领。《纳卦经》在格式、脉络、气路、劲节上皆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可操作性极强,对各派武术的形、意、气、劲皆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尤在“求取内劲”方面启发性更大。经云:“头项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效法乎地,取其镇静厚载;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又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任何武术,都可以此经文指导和规范。先抛开脉络、气路和内劲不谈,光从外形间架上来说,头项之“刚健纯粹”、足膝之“镇静厚载”、肩背之“松活”、裆胯之“靠紧”各项要求就足以规范各派武术的“外形”,只有“外形”标准,才能进一步谈到“气路劲节”的运用。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劲不畅”是也。

 


       《神运经》从体、式、用、义四个方面说明武术在实战应用中的进退、动静、起伏、纵横及击敌时之用形、用气、用神之区别与丹田气之飞腾变化等。经文中字字珠玑的精妙论述,各门武术皆可奉为圭臬而勤行之。如“第一章神运之体”中云:“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先伏而后起,退方一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第二章神运之式”中云:“击敌者,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者,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自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不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这里充分说明武术技击中“以形击形、以气击气、以神击神”的三种层次和后果。一个内功深厚、正气浩然的武术高手若与比自己相差甚远的普通武人较技,便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以神气击退对方而“隔空索胆”,达到“不战而曲”之目的。这种情况,在古时战将关羽、张飞、岳飞等身上皆出现过。武术前辈董海川、杨露禅、宋世荣、宋世德、杜心五等先生亦皆臻此境。无论内家外家,长拳短打,只要注重内功修炼而“善养吾浩然正气”,皆有望达到此境界;“第三章言神运之用”中云:“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重。探如鹰隼之飞,疾若虎豹之强。”对技击中之进退、神气、身步、轻重、缓急皆做了精辟的论述,堪为指导各派武术技击的“金玉良言”;“第四章言神用之意”中云:“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在技击的心神、意气、动静、内外、刚柔、缓急、手眼、身步上之绝妙论述,亦可作为各派武术实战技击之“金科玉律”。尤其是“以柔用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之句,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堪称经典中之经典。内行皆知,武术中的“真刚”必自“真柔中来”,“真疾”也同样自“真柔”中来。没有真正的“柔”,也就无从谈起真正的“刚”与“疾”。
  
       《地龙经》是《内功四经》中的最后一部经典,也是功夫达到最上乘后“浑身无处不拳”的表现。《内功四经》“原跋”中有云:“学者用此,必须从内功起手,纳卦次之,神运又次之,地龙收功。久而久之,无敌于天下矣。”《地龙经》重在底盘功夫和浑身关节的伸缩起伏应用,经日:“地龙真经,利在底功;全身练地,强固精明;伸可成曲,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伸曲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又日:“大胯着地,侧身成局;仰倒若坐,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总之,《地龙经》一旦练成,则“气血劲神练成一团随意用,伸曲自由任我,蜿蜒起立如常,上下伸缩,变化莫测”,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神明境界。惟惜此功难度太大,练成者极少。我们仅将其作为各派武术追求攀登的一座“高峰”可也。
  
       总之,《内功四经》是极为符合医理、拳理的珍贵武学宝典,它可以指导和规范我国各门各派的传统武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52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