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正文)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其拳术不论大小动作,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武术,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每式、每动,都要符合阴阳辩证法;它是优秀的健康术,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健身、竞技项目,它是身心兼练、形神兼练、修身养性的整体健康术,而且它又有一定的护身、防身、应变功能。

  当前,国内外的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而人们选择锻炼的项目,首选就是身心兼练、形神兼练、文武兼备的体育项目。2005年5月17日,西班牙《国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人的健康.取决于心态与体态的和谐。人的‘消极激素’(不好的情绪)常常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威胁生命的元凶。人的情绪低落(失常)会产生一种叫‘皮质醇’的物质,这种物质影响人的肌体健康。”这是人们对健康概念新的认谚{。因此,我们修炼的传统太极拳,正好符合当代人们的的需要。特别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喜欢这套拳的人越来越多,这套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它的时代价值。

  一、拳理拳法的哲理性,启迪人的智慧,调整人的思维方式。

  这套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首先是它的拳理拳法,乃至每个拳式、,每个动作,都以中国的传统哲学——太极阴阳辩证法为指导。太家知道这套拳,所以定名为“太极拳”,“太极”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名词(事物的整体体性),太极分则为阴阳,阴阳合则为太极。“拳”一般指“武术”。所以,这套武术的突出特征,是以太极阴阳哲理为其拳理依据。

  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学说,概括地讲,它的基本辩证哲理,就是三句话:一是讲究整体观;二是讲究阴阳论;三是讲究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其核心的要求,是通过协调调整,达到和谐、平衡、稳态发展,我们就是用这三条来指导这套拳的拳理拳法。

  关于整体观。太极拳要求“周身一家”,“一动尤有不动”。内外、上下、左右、前后,都互相关联,“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手、眼、身、法、步要协调一致”,“节节贯串”。强调周身协调,意气力三结合,千万不要单摆浮搁。例如:“第一金刚捣碓”握拳一动,外形握拳,拇指扣住食指中节,同时含胸,内部则要求吸气、收腹、松胯、提肛,内外皆动。即使极微小的动作,也要由腰部(丹田)带动,周身一动皆动。这样,可以促使周身整体锻炼。

  关于阴阳论。此拳所有拳式、动作皆强调阴阳和谐,阴阳平衡,阴阳相济。

  (一)阴阳对称(对应)。阴阳对称,对应、相应。打拳时要时刻体现“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前必后,左发右塌、前发后塌”等等阴阳对称、阴阳平衡的要求。例如“第一金刚捣碓”六动,右拳握拳上冲,左胯同时下松沉,逢上必下,体现轻沉兼备的风格。就像大树,枝干长得越高,树根扎得越深。又如“懒扎农”,右手前侧掤、挒、碾,左胯下沉后撑,有左有右,左右对称。再如“双推掌”,双掌往前推,背部往后撑,塌腰松胯,命门后撑,有前有后,前后对称,动作稳态平衡。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74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