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推手运动是武术对抗性竞技和健身项目之一,它体现着古老的搏斗技岂。学习推手的人若能懂得一点人体运动力学原理,对于解决在推手中如何合理地使用力量、如何避免做“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以及如何进行攻守才能合乎力学原理等等问题,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中华传统武术要冲出哑洲和推向世界,就必须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向前迈进,而决不是倒退地走向古代,这才称得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运用现代力学科学来解释武术运动,这正是武术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力学是许多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如土木工程、桥梁、机械,以至宇宙航行等等自然科学,无不是以力学为基础的。武术运动,尤其是武术竞技,自始至终地贯串着力的运用,太极拳推手自不例外。
因此,懂得人体运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人体运动同其他任何物体运动一样,都受着物理力学定律的支配和制约,凡是违背力学定律的任何动作,不论在走架或推手时,都会遭到无情的失败。我们在教学中所说的动作姿势不正确或攻守失误,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学员或运动员违反了力学定律所致。
《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就是指懂得劲的规律。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单独建立起物理力学这一学科,但太极拳如不符合力学原理,那不但在与人对打或推手时必败无疑,而且连走架也会站不稳脚跟的。因此,所谓“懂劲”,在客观上也就是懂得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实际运用。
拳谚说:“重心不明、立脚不稳”,“自立不稳、如何发人?”所以传统教学中练步、站桩的第一课,首先是要求初学者在动态或静态的情况下,以正确的下肢动作、姿势,把重心自然地放在最适当的位置上,做到“动步不摇摆”“站桩不拿桩”。这样从整肃仪态、搭好下盘架子人手,方能进阶到“学步法”“练气功”。这就像泥瓦工砌墙前,首先要打好地基,砌墙时还要吊上一根铅直线,或者随时用仪器观察一下墙头砌得直不直。否则高墙倾侧,一旦重心越出底盘,墙头尚未砌成就倒塌了。再如初学骑自行车,凡是跌跤的,多半与重心把握不住有关。太极拳推手是两人对抗性竞技项目,在攻守之中,重心升降起落、推移变位都关系到身躯的稳定与否,关系到攻守的得力与否。因此,重心原理在推手中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人体的重心,就是人体重力的作用点。凡是均匀的直棒,重心在轴线的中点;均匀的球体,重心在球心。偏偏人体是不太均匀的,就一般而言,人体处于直立的静止状态,其重心在脐下l~2市寸的腰腹之间。这一说法,与武术传统说法中称重心在脐下二寸的丹田部位,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后者所说的“二寸”是“同身寸”,即将本人食指、中指并拢、伸展,以此两指第二关节的宽度作为二寸。由于各人躯干和手指的长短宽窄不同,因此,折合市寸的话,也正好是脐下的1~2市寸之间。明代名医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也说: “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