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有句名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尤其重视练气,道教特别重视养生之道,要求人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则成仙。」太极拳要求「内练一口气」,对呼吸有特别的要求,即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要求像胎儿在母体里,藉由脐带来向母体吸收养分。吸气时小腹收缩,呼气时小腹外凸。出生时,脐带一剪断,就开始独立呼吸,变成用肺部的自然呼吸,这是「后天气」。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是要回复「先天气」。气有多重要,大家只要观察婴儿的呼吸,就可得知。婴儿的呼吸和缓、深及脚踵,这是「踵息」或是「胎息」,总是吸得多,呼得少,这样才会成长。到了二十五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所吸到的气愈来愈少,吸少呼多,就开始衰老;到七、八十岁时,吸气显得困难重重,直到吸不到最后一口气了,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所以太极拳要练气,尤其呼气的时候,要有存养的意念,把气存放到气海(即小腹)里,这样气才能愈养愈深。
相传吕洞宾所著的《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是道教龙门宗传下来的内丹功经典,其中提到经由「河车倒运」,打通任督二脉,可以回复「先天气」。而太极拳的呼吸要求,完全依照《太乙金华宗旨》的指示,要用意念来引导吐纳。
首先要全身放松,进入极为沉静的境界,集中精神。要吸气时先收缩肛门,想象气从「会阴穴」循着督脉由下往上走,首先通过尾闾关(即尾椎),这时就像牛在爬坡,非常缓慢。过了夹脊关(即腰椎),就像羊在爬坡,稍为快了一点。过了玉枕关(即颈椎),这时就像鹿在爬坡,非常地快。过了泥丸宫(即脑部)之后,此时气经由舌尖顶住上颚,由督脉转注于任脉,经上丹田、中丹田、而存入下丹田(即气海),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小周天。
如是反复,周而复始,这是「有为法」,务必练到十分熟练,才能进入「无为法」,那就是打通任督二脉,进入大周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