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无有不动,周身协调,一气呵成,这是演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在集体参赛时,为了求得整齐,就在某个定式处停着等待,则为双重。集体项目要求整齐是对的,但不能停下来等待,只能用速度的快慢进行调节。举着一只手等待,十分难看也难受。有的单个练拳时,把太极拳的一个名称当成定势,打到白鹤亮翅就停住了,让大家看我做的是白鹤亮翅,打到搂膝拗步就停住,看我这是搂膝拗步,殊不知这就是双重病的表现。如何体现一动无有不动呢?打一趟拳时,不能受名称的控制和限制,走架过程中对于名称要做到似而不见,摸而不着,行云流水,连绵不断,最后伴随着收势一气呵成。走架时一个名称接下一个名称,动作灵活,不僵不滞。在练一套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求不偏不倚,变换灵活,坚决防止一头沉倒之弊病。走架时要撑圆,做肘与膝的动作,屈肘屈腿不要小于90度,保持大于90度。肘屈深了(小于900)易受制、无力不易反弹,腿屈深了,跟不上来,失去灵活变动。个别特殊动作,如下势时,一腿屈膝一腿铺地,就是要在刹那间,滚圈碾转过渡到另一个动作,必须认真做好做准。整套演练过程,动作不要僵硬,保持灵恬运用。譬如,马步两脚相距过宽,下蹲过低,失掉弹性而影响动作灵活.即应叫“双重”。弓步时如果两脚前后相距过长,屈腿膝盖超过足尖,失掉弹性劲而发滞,也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这就是半重偏重,滞而不正的毛病,亦可称为“双重”。
太极拳运动中也讲静,是指全身一动无处不在运动,同时也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譬如,退步时支撑脚较相对移动脚就静。静强调要从容不迫地专心练拳,精神不足松懈,而是专心于练习的动作中,使动作保持稳慢柔和,姿势正确不呆板,呼吸自然舒畅,毫不矫揉造作。动与静的对立统一,首先有益于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机能的调整。就是要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避免双重。
身体各部位虚实的存在,按时间来说是短暂的。随着拳术姿势的变化而变化。要虚实灵变,动作自如,就要进一步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保持肌肉的张弛伸缩而有弹性。因而,在平时走架时,要注意做到下列几点:

《太极拳论》中说:“欲避此病(双重)须知阴阳。”这实质上主要指的是练拳(包括推手),处处都要便于伸肌群和屈肌群充分发挥作用,使对称的两肌群收缩和放松相互转化。这样的转化运用纯熟,即是“阴阳相济”“剐柔相济”。在走架时,必须是先有意动,才有身动、手动。在动作中配合呼吸,以意将气下沉人丹田,敛人脊骨,气遍身躯,无微不至。正确处理好轻重浮沉的关系,刻刻留意,时时动脑,日久功深,气敛劲整,无意皆意,不法皆法,则可获得太极拳术的高深造诣,达太极拳术的高级境界。
总之,要达到太极歌诀:“心率气行布四梢,顶灵另端蓄腿腰。神舒体逸导丹田,虚实变化因意高。”古典拳论《阴阳诀》云:“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向刚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悉。”
参加习练太极拳的众人,绝大多数是为了健身(当然也有重于推手、技击者)。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足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太极不离手,延年更益寿。”打太极拳是养生的极好方法,只是太极拳中有奥妙 须同仁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