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练气”和“气功”(正文)

太极拳的“练气”和“气功”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练所是太极拳传统练法之一。由于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气”的认识不够,或敬而远之,或歪曲附会,使得这“练气”之法显得神秘...
  

  练所是太极拳传统练法之一。由于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气”的认识不够,或敬而远之,或歪曲附会,使得这“练气”之法显得神秘而无从下手。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气”。“气”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人体呼吸意义上的气,如拳中的气沉丹田的气等,其二为精神观念上的气,如中国哲学、美学中的气韵,个人的气质等。而我们所说的这个“气”,便包含在这二者内容中。

  我们常说“拳如其人”,指何种人,练何种拳;形形色色,干差万别的人,于是也就有了干差万别、各小相同的拳艺。这足练气法存在的合理之处。太极拳的气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拳家先天的禀赋;二是拳家后天所受的熏陶、教育、为人、阅世等综台修养;三是拳家生存状况,所处环境的影响与制约。经已故著名太极拳家洪均生先生传授,我将其归纳为:一、生命精气;二、拳学灵气;三、字宙元气。在外人看来这是个复杂的系统,而在于拳家本人则是自然而然地贳穿在其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的拳艺修炼的过程中。相对应地,又具体而微地体现在拳家宇宙观与世界观之中。

  在一套拳法中,气具体体现在演拳动作的表达上;即拳势的配合、套路的结构、意境、呼吸等诸多因素。演拳风格多样化、复杂性,也决定拳家个人风格的不可复制性,哪怕是父子、兄弗或师徒。因为,各人的人生经历不同,知识学历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和遗传禀赋不同;即使临摹同一老师拳势,诸多的不同则必然造成演拳形体语言理解与表述的不同。故而表现的貌似,掩盖不了气息的不同,这就是为何具有行拳规范之气的洪均生先生学仿陈发科师爷,虽然技法无可挑剔,但与陈发科师爷行拳中浑圆、厚重的气息有所不同,仿练仍有迹可寻的原因。也止是有如此诸多不可调和的不同,故而才有异彩纷呈的个人气息的呈现,如陈发科师爷行拳的沉雄圆转,洪均生先生行拳的文静高雅,陈照丕先生行拳的温雅清逸,陈照奎先生行拳的劲刚。

  对太极拳的“练气”的掌握并非易事,不然也就不会产生如此多的歧义,但练气也并非不可学,历代太极拳家人多勤学苦练,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信息:多学多练,对历代太极拳家的论文分析验证;找来拳家的拳照,大量反复地学看,加深对其认真研练:对于拳家留下来的文字或他人所作的传记生半去读一读,对其人其事了解深入,自然对他的“练气”也会熟悉起来,清晰起来。

  练气有一个勤学苦练积累经验的过程,如此举一反二。我想,对于练气,是会在不知小觉中自然产生的。

  太极拳的“练气”和“气功”,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历史悠久。对于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身御敌以及丰富文化生活都自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我国人时群众千百年来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在国内外宇:有崇高声誉。而且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太极拳,从创始那一天起,就与气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有人提出太极拳是武术,气功和太极拳不能混为谈,认为“两者毕竟有着各自的渊源及其发展的道路”。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很有研究讨论的必要、,因此,根据自己50余年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体会和见解,说明如下:

  一、太极拳和气功的关系

[1] [2] [3]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61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