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早已证明,任何体育运动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些具备完整、系统、科学理论体系的项日,总是能够不断突破、不断进步、不断撷取新的成绩,不断实现更高的目标。对视这堪点、武术不仅不能是例外,而且由于其自身形成的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先无性理论薄弱与缺失的情状,以及当前需要加大弘扬和推广国粹武术的力度,它更加热切地呼唤科学的理论研究和鞭辟人里的热点评论,更加企盼能有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科学的理论研究与评论,构建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较之发展武术运动的其他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的发展需要理论先行。而现在我们的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相对落后,不仅不能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而且远远落后于武术实践,在一定程度卜拖了武术发展的后腿。虽然说近年来成立了“武术学会”,发起了几次理论研讨会,甚至泰列全国性的体育科学大会,但是总体来看,理论研究和评论缺乏深度和学科化,研究人员多是单兵作战,布不成阵,研究课题也不够全面不够系统,更遑论构建什么科学理论体系了。我们看一组数字: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会议共录取论文2253篇,其中武术方面只有118篇,仅占5 2‰若再细分一下,专题交流264篇,武术17篇,为6.4%,书面交流1770篇,武术92篇,为5.1%,墙报交流232篇,武术9篇,为3 8‰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作为民族体育的代表,被称作中华文化的瑰宝,加之处在“力挺入奥”的火爆时刻,百分之五的比例(这里暂不涉及论文的质量),武术论文的数量是否显得少了一点?这同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博大精深”能否相称?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与其他体育项目论文比起来,这一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若是用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来衡量,这样的理论研究评论状况也是难以适应的。
那么,武术理论研究和评论的薄弱与不足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长期以来对武术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当然,也缺乏深度,对许多基本概念和命题的阐释、解析、破译,缺乏那种思维缜密而又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的权威结论。不少课题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这同正常的讨论、争鸣是两回事),未得到科学的梳理和辨析,往往令人莫哀一是。譬如,“中国古代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审美差异”、“传统武术的现代价值”、“武术健身理论诀微”、“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如何以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为参照系来透视武术的内涵、界定武术的外延”、“传统技击与现代散打的关系”、“竞技套路的创编法则”、“怎样体现散打之民族风格”、“技击四大技法是‘踢打摔拿’还是‘踢打跌拿…、“弄清拳种流派路在何方”、“武术与气功的关系”、“武术的国际化寻踪”等等一系列重大课题,目前的理论阐述还不能作出全面的,深刻的、科学的回答。那种充盈学术创新、富有理论活力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论述就更鲜见了。当然,不能无视和低估这些年来武术理论研究的开创、努力和获得的成绩,也的确不断有一些闪烁着理论色彩的精辟之作问世。但审视这些内容,总还是显得支离零碎,尚构不成理论体系。由于缺失体系,理论研究的厚度与深度也就难免受到制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就有限。以科学发展观催动武术繁荣,促进武术大踏步走向世界,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