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这应该就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下面,对《太极拳论》逐句逐段试作解释。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阴阳两气,混沌未分。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和方法。
太极拳创造于清初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创造人是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他写的太极拳的原始理论《拳经总歌》有:「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两句话,王宗岳据此进行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