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格斗的技术,武林则指练武之人的群体,是一种社会结构,一个社会阶层。旧时,一个习武的人出师以后,就要凭借一身武艺到社会上去谋生路,俗称“闯江湖”。
一、 闯江湖 什么是“江湖”,为什么要“闯”呢?
这里所说的“江湖”,不是指具体的江河湖海,也不是泛指天下,而是专指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由“游民”这一特定的群体所构成。这个群体没有生产资料不能创造财富,因此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倍受歧视,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官府认为他们是不安定因素,就连“士、农、工、商”阶层的人也认为他们“不务正业”,不大瞧得起他们。他们便只有四处流浪,依靠一些技艺或是骗术谋生。例如江湖艺人、江湖郎中、江湖术士、江湖骗子等,也有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江湖盗匪,自然也会有打抱不平、扶弱抑强的江湖豪杰。这便是“江湖社会”的基础。由于游民群体处于正统社会的边缘,处于孤立的地位,他们只能在群体内部寻求支持和照应,进而,建立帮会、门派,建立封建宗法关系、建立帮规家法,甚至建立系统内的秘密语言——黑话。于是,江湖社会的结构便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也便越来越神秘。
从时间来说,江湖社会的成熟大约在明末清初。有专家论证,明末清初帮会的组织形成诞生,尤其是反清的“洪门”组织过不少反清起义,但在清王朝残酷的**下,这个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采取秘密结社的方式吸收成员,并以各种公开的职业做掩护,而从事游民擅长的行业更能隐蔽自己,于是便有了独立于正统社会之外的江湖社会。江湖社会的秘密性和欺骗性就愈加明显了。
正因为此,一个“江湖社会”以外的人,一个由士、农、工、商阶层沦落成游民的人,要想融入江湖社会,首先面临的是不被信任,因为你是个“空子”,不是个“绺子”。其次是不被接纳,非有江湖人士引导,还将面临许多的考验甚至残酷的考察,就如林冲入伙梁山要交“投名状”一样。当你一旦被“江湖”接纳,则又要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严厉的家法、帮规的约束,其中包括着正统社会管辖不了的惩罚条例,最普通的是“欺师灭祖必有刀枪之祸”。这正是俗话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江湖行当、门派、帮会之间存在的隔阂、对立、恩怨,以及经常采用无视法规的处理方式,致使江湖之中险恶丛生、陷阱密布,即所谓“江湖险恶” “恩怨江湖”。“生命、生存、生活”在江湖之中是不能得到保证的。因此,进入江湖须有“闯劲”,行走江湖则要“闯荡”。这便是江湖人士崇尚的一个“闯”字,含着“不顾一切”的意思。
二、江湖行当
江湖行当讲四大门八小门。四大门是风、马、雁、雀。八小门是金、皮、彩、卦、评、团、调、柳。包括着帮会组织、抢占码头、坑拐诈骗、占山为王。以及相面算卦、走街卖药、杂耍戏法、打把式卖艺、看家护院、说评书、说相声、说口技、唱小曲的、唱大鼓书的、拔牙的、剜瘊子的、割鸡眼的等等百十余行。
也有一种说法,(见清本《江湖通用切口摘要》)只讲巾、皮、李、瓜四大行。
巾,仍指测字、相面、算卦的。这类人读过些星象医卜的书,常头戴儒巾或葛巾,表示自己是儒门或道门中人,不同于打把式卖艺之流的村愚野夫,算个文化人。称作巾行。
皮,指游走江湖的郎中和卖药的,包括耗子药、蟑螂药。其来源于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里的巫医。他们在给人治病时,一边跳大神,一边敲皮鼓。皮鼓就成了巫医的身份代表。满清进关后,江湖上逐渐把江湖郎中、走街卖药和跳大神一类的人统称作皮行。
李,不单指变戏法的。李子门包括唱戏的、杂耍的、变戏法、唱大鼓书的、说相声说评书的等等跑野台子的艺人行。
瓜,即是卦子行。专指靠武术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如保镖、护院、教场、卖艺。统称卦子行,也称瓜子行或瓜行。
由于江湖人士文化都比较低,江湖行话都靠师父或同行口授,因此往往是只训音,不训形,具体是否真是这几个字(形),没有人认真考究过。南方一些地方就称“金、皮、利、卦”四大门。又由于我国地域广博,江湖行话很难统一,于是,四大门八小门的说法,在某些地方又称作十二相,叫做“京、皮、朵、目、柴、马、离、降、风、火、随、摇”。在字音字形上与之又产生较大差别。除此而外,还有扒手、碰瓷、开山、装麻风病人、抽老千等等行当。
靠武术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江湖上称作“瓜”行,“卦子行”。这又是训音不训形。为什么叫“卦”呢?实无可考。
说明: 1、测字、相面、算卦的,常头戴儒巾或葛巾,表示自己是儒门或道门中人,算个文化人,称作巾行。
2、游走江湖的郎中和卖药的,源于萨满教的巫医,巫医在给人治病时,要跳大神敲皮鼓,皮鼓成了巫医的身份认证,后来江湖上就把江湖郎中、走街卖药和跳大神的人统称作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