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析中华武术之民挨传统文化底蕴(正文)

析中华武术之民挨传统文化底蕴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从儒家的哲学思想以及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神形统一观、反者道之动与...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从儒家的哲学思想以及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神形统一观、反者道之动与阴阳辩证法思想及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和武术之魂几方面,就中华武术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探析。

  中华武术所蕴古的儒家哲学思想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任何一个习武之人都要从“道德”和“礼”“让”开始学起.中华武术很早就有“礼”的要求如两人在切磋武技之前要先行拳礼。同行之间见面都拱手行拳,以表示对人的尊敬,这一些拳礼一直沿用至今,并形成了独立的武术伦理理念与武德。礼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为历代王朝所推崇也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作为儒家的鼻祖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礼又是“仁”的必要表现形式。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从人的本质上强化人固有的区别干动物的属性而“礼”则是从实践上规范人的天性明确人应具备的对社会负责的理性。孟子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吐说新语》又有“夫百行以德为首”之说  武德中的第五戒規就是让弟子“勇而有礼”、儒家的“仁义”思想深探地浸透在古代武术的武德观念之中“学拳以德行为先”就反映出这一观念。以“仁义”为核心的武德观念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的忠恕之道。传统的“礼让”“不为人先”、“虚静安墨”、“谦谦君子”等说法逐渐形成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和武术文化思想的一部分,儒学和儒家文化作力一种沉淀巳久的民族文化心态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天的关系上,孟子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的道德属性就包含在“人性”之中天的法则根源于人间道德,天德寓于人心,提出一条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构成“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天地者,生之本”成为中国人思想和文化的共识。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指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物质与意识的统一。《拳意达真》中说“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间相结合。”太极拳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无极桩进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天极’状态,以“体道”、“悟道”为目的。传统内家拳进而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外家拳把宇宙作为一个大天地,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于宇宙的大天地之中。形意拳的练习分为五步功夫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以人天相应、天人合一为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桩,在各种桩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无形无象之最佳和谐状态为终极。进而仟其变化、纯属自然。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地存在与发展只有着眼理实植根干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  将“武德”和个体的小“德”同群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合才能确立起传统文化之根基  才能与传统文化协调统一,共享繁荣。事事讲求整体和全局的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彻底体悟天人合一。

  形神兼备,身心一体的形神统一观

[1] [2] 下一页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56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