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拳经》启示录(正文)

《拳经》启示录

2014-08-05   马国相
核心提示: 经谱文献,作为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历来被人们所珍视。在中医界,人们将《黄帝内经》视为经典;在书法界,人们将孙过庭的《书谱》...
  
 
        经谱文献,作为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历来被人们所珍视。在中医界,人们将《黄帝内经》视为经典;在书法界,人们将孙过庭的《书谱》视为经书;在太极界,人们视陈鑫先生的“太极拳经谱”视为圭臬之作,是太极拳爱好者必读的拳经。该文以独特的四言形式,阐述了太极拳的内功、拳架、技击、风格、特点等等,是研究陈氏太极拳不可多得的经典文献,历来被拳家所珍视。
        笔者于1986年有幸购得《陈式太极拳图说》一书,对于一个涉足陈式太极拳艺的学者、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此书博大的学术领域,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的吸引了我,似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使我眼前一片光明,茅塞顿开。然而,经典必竟是经典,经典不是一次能够读懂或参透的,那些半文半白生涩的语句,对今天的读者来说,或许还很陌生,然而屡读 “太极拳经谱”,竟能朗朗上口,每每都有不同的进益,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一位身着长衫,留照长辫,精神矍铄,气宇轩昂的长者,滔滔不绝的向我们讲述他的“太极拳经”,大师与我们贴近了,我们在大师的启迪中,忽然感到柳暗花明,正如他描述的那样“处处则柳亸花骄,着着则山明水秀。”
        原来,太极拳艺竟是如此的深邃与博大。
        陈鑫先生的“太极拳经谱”,以易理说拳理,它将太极两仪的形,合于天地阴阳二气,合于太极拳架行功时的动静开合。肢体运行的曲伸往来,意念的行止均要在虚实开合的规律中体现出来,是忽隐忽现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从天地健顺体现到人体的阴阳上,实现在健顺参半,阴阳和合中。只有阴阳中和了,拳架方能细致入微。明理方得气,御气赖用意,健运明虚实,相济互刚柔。这一切都是意念与体感相互感应的,而这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
       只有神意的内收外放达到高度和谐,肢体的开合张弛才会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这是人体本能的变化,是应物自然的至高法则,人为的、主观的一切并不是太极拳的东西。在与人较技、交手中,尽管瞬息万变,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乘势借力。要调动对方的来势,首先要融合对方的攻势,此即舍己从人之理。即使情况发展到我不得不先施攻击时,也不能妄自发动真力,还是要留有余地的,此乃阳中有阴之理。
       陈氏太极拳不但注重理法,更注重内功的修炼,“真积力久,质而弥光。”修真,指内功精、气、神的修炼。(参看《老架一路》太极内功)内功修练有素者,自然真力本质强劲,进退转换灵敏迅捷,神意劲势的往来于无形无迹,心静神明,方能御敌先机,性空智生,可包容汇藏万物,交手时敌犯入我境,乃敌主我宾,我以神意转移可以使宾主易位,才会稳操胜券。
       陈鑫先生还在拳经谱中揭示了练拳的奥秘:行功中心静体松,随曲就伸,不急不躁,随遇而安,每一寸肌肉皮肤及每一骨节均要处处舒张而不拘禁(点点皆有虚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人来意来势时,做到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即使四面八方来势,也都能缓来缓接,急来急应。或向上攀接,或向下俯取,均可如愿以偿,不会停滞在形体的迹象上,不涉足于虚无的陷井中。敬事天地,修习自然造化的玄机是什么呢?陈鑫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至诚”。“至诚”之心是修习太极拳的根本,心诚则灵也。至诚之心会使身体之“器”体验到天地生机的活泼运动,体验到畅通不止的浩气流行,体验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天人合一,一片神行的意境。
       太极拳御敌交战,不仅仅是拳脚的碰撞,而是阴阳的对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卑不亢,固守自己的疆土,对敌的妙诀,就是要保持身体的中正,聚精会神,运我虚灵,不求侵人也不让他人来犯。以虚灵之意笼罩之,以虚灵之意粘黏之,让对方揣摸不到我的真实用意,只要对方犯我疆土,应当急速应战,交战中做到虚中有实,不但要随人还要问自己,安排好自己,形随人,意由已,自然就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是此理,心意在我,别人是测不透机关的。虽与人肌肤相触,劲意却要没有遮挡或招架,即不加速上顶,也不迟到地界,总是要让对方觉得与我肌肤接触处不软不硬,即无离开之意,也无强粘的想法。我如得机得势,劲意突然发放,令对方丝毫不会觉察。对方感觉好象是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刮倒一样。这即是太极拳体用的上乘境界。风,可以是微风,可以是烈风,也可以是龙卷风。拳脚之功不足论矣。
       太极拳是心灵的功夫,它的体用虽有千变万化,是不容易用语言描述的,“太极拳经谱”揭示了“理”、“气”的关系,浩然正气的壮大,离不开理法的培育,理即气也,总之,“气”不离“理”。太极拳经的核心:开合中有虚实,虚实中有刚柔,练法究理,肯下功夫,时间久了,必然会豁然贯通。此时无论动静,均能浑然一体,行止无迹,妙手空空。好象有鬼神相助,使我身心虚无明净,通灵透彻。在修习此艺的进境中,是守着一颗敬事拳艺如同敬事父母的诚心,以自然大道的生化原理来探寻太极拳的艺境,有此“敬”意,方可得“道”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562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