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机理与发劲原则(正文)

太极拳推手的劲力机理与发劲原则

2014-07-30   徐海亮
核心提示: 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之间就必须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力接点可以视为棚劲弧线上的一点,因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训练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
  

       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之间就必须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力接点可以视为棚劲弧线上的一点,因太极推手是太极拳训练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从练拳到用拳的中间过渡阶段。只有练好推手,才能使”所练之拳”变成“所用之拳”,那么太极推手要解决什么问题呢?笔者认为太极推手必须围绕两项基本任务和一个根本目的来进行。两项基本任务是:第一,加强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使拳式动作更加符合太极拳拳理的要求。第二,通过对太极劲力机理的认识,探寻太极推手的发劲规律。在两者基础上,努力使拳式招法的实用性得以有效的实施,这才是太极推手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
       学练和掌握太极拳技术,其实就是对太极拳劲力机理进行不断认识、逐步提高和实际应用的过程(单纯健身除外)。练习太极拳,不仅要通过套路动作的演练来感知动作本身的拳劲,还要通过推手训练来提高拳式动作的质量,更需要通过推手训练来感觉和体会自己劲力所存在的状况和运行方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劲”。同时,要在认识自己劲力的基础上去体会对方劲力的运行状况和感知对方劲力与招法在推手过程中的各种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懂劲”。那么,在推手的练习过程中,推手动作怎样才能更有利于感知和体会对方的劲力与招法的变化呢?按《太极拳论》中的要求,那就是“不过不及,随曲就伸”。在推手训练过程中,两个人的动作应该做到“无过”,无过称为"沾”,过则称为“顶”;应该“能及”,能及称为“粘”,不及称为“匾”;应该“随曲”,随曲称为“连”,不随而曲称为“丢”;应该“就伸”,就伸称为“随”,伸得太早,则称为“抗”。就是说,在推手训练过程中双方的动作要力求协调一致,努力做到“不过不及,随曲就伸”,要“沾、粘、连、随”,并尽可能避免出现“顶、匾、丢、抗”等四种毛病的出现。我认为:“不过不及,随曲就伸”即是太极拳推手训练中对动作的具体要求,而“沾、粘、连、随”则可以说是对推手训练中内力感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动作与劲力更加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对太极拳架招法的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地做到“知劲”和“懂劲”,才能培养和提高“听劲”的敏锐感觉,在此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棚、捋、挤、按、采、例、肘、靠”等八种劲法来化解对方劲力,并借其劲力,最后通过发劲去破坏其技术效用,使其被动并受制于我,以达到“借力打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推手就是使自己动作更加符合太极拳拳理、使自己的劲力更加符合太极拳劲法的要求、同时对推手过程中双方劲力变化进行感悟并对动作招法进行具体实施应用的过程。而具体实施应用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练习者对太极推手的劲力机理的理解以及对发劲方法的掌握程度那么怎样来认识太极推手的劲力机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以甲棚、乙捋立圆单推手为例

       一、相对劲
       两个人手臂相搭以后,两个人各自都必须在自己的手臂与身体之间保持一种相对的捌劲,它可以在身体外围相对对方形成一个动态的防线,它具有感知、防御对方劲力的作用。
       二、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与劲力转化点
       甲、乙两个人单搭手以后,就会存在一个双方的力接点。这个力接点在甲、乙捋的推手运行中可以形成一个立体的椭圆形轨迹。同时甲的棚劲(或乙的捋劲)在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上运行到某一特定的点便会转化成顺从对方劲力的随顺劲。这个劲力的转化点,即可视为棚劲(或捋劲)的力尽点。在其他形式的推手中,同样也存在力接点的椭圆形轨迹和力尽点,它们虽然比较复杂,但基本机理与上面所述相同。

       三、相对重力中心线
       两个人相持状态下,在身体外部都存在一条相对对方的重力中心线,即本人身体重力线在自己体外的投影。也可以在双方相持时,正面直对另一方所持棚劲的地方表现为一点,通过此点双方重心相对距离最近。

       四、劲力的有效范围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由于双方相对面空间有限的原因,相持双方进攻和防守的招法即相对劲力的实施和变换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甲、乙自身的劲力才能得以控制、转化或产生效应;或者使对方的劲力离开一定的范围之外,就可以使其失去作用,处于被动或失控状态。
       五、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半径
       在太极推手过程中,甲、乙两个人手臂相搭就会产生一个力接点,为了保持向外的棚劲,各自手臂与身体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各自此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的距离就可以看作是身体中心轴与力接点的半径。这个半径是可以随着双方劲力变化而有长短的变化。
       以上是太极推手过程中对方相持状态下劲力所存在的状况。在我们进行太极推手过程中,它的劲力机理在动态情况下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以此为依据来探讨如何运用发劲才能使自己的招法得以有效地实施,并能达到“借力打力”战胜对手的目的,相对就比较容易了。那么,在太极推手中如何发劲才能使自己的动作技术更加实用有效呢?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556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