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书法、拳艺两相通。”相通,这里是指在理法上有着可供相互借鉴之处。这就像拳谚所说的“拳、医相融,一功两用”。这说明懂拳术的人去学练书法或医术,都有其便利之处。近年来,武术界爱好和学练书法的人日益增多,为此,我愿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运气方法,并联系太极拳经略加评述,以为读者研究参考,兼助初学者之雅兴妙趣。
我国古代武术家和书法家都十分注重运气功夫,往往以此为不传之秘而深藏不露。然则运气的方法并不复杂,且在应用上也不限于书法、拳术,其他如中医、戏曲、舞蹈、歌咏、杂技等各界,也都流传着运气之法。虽然各家的运气无不结合自身的艺业来加以灵活应用,但其基本原理却是一致的。
1943 年,陈康在其所著的《 书学概论》 一书的第二编第四章内,专立“运气”一节,简明扼要地记述了书法的运气方法。他说:“(运气)这步工夫古来少传,今人也不肯多讲。但古代名家没有不得此秘的。”他特别指出,“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又说,“不懂太极拳的,可于绝早起床,练习深呼吸运动。在室外空气清爽的地方,两足站开,身体平直,用两掌或左右前后开合。张开胸部时,深深吸入空气,用两鼻孔吸,不可用口以致发出气音:胸部收缩时,便用鼻孔呼出。呼吸均须细长,不可粗促。至少运动十分钟,则胸部气满,意志清新,胸怀即有壮阔之感”。可以看出,这只是一般的深呼吸。能否打上一套“慢中求功”的太极拳,来代替这种深呼吸运动呢?不论从调和气血、平心静气、放松肢体、绝虑凝神以及增进健康等诸方面分析,均无不可。不过,这还仅仅是书法运气中的第一步― 准备活动阶段。
那么第二步呢?《 书学概论》 接着写道:“呼吸运动完结后,仍宜直立,左手叉腰、右手平举,屈肘如执笔状:把全身精力,运到右肩,横直曲折如练书一样· ,脑中存着帖上的字,用手再横直曲折地画着,以练习手势。胸部仍然轻微地呼吸开合,如此经过数分钟,则右手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第二步才是具体地结合书法意想的运气方法了,似可称为“站式运气阶段”。在这一练功阶段,本着“先在心、后在身”“意在笔先,笔居心后”的要求,凝神静思,同时把全身劲力运到右肩,贯向腕根,波及末梢。从而使日后达到:凡书写一点一画无不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倘能全身劲到,则久而久之自能练出龙腾虎跃、铁画银钩的笔力。
其实,这与打太极拳的运劲原理确乎是相合的。傅钟文老师在《 杨式太极拳》 一书中说:“至于运劲,也是‘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贯于这个部位,意到劲到,意之所注处就有所感觉。这也是‘内外一致’的一种锻炼方法。”根据意、气、劲三者合一的拳理,就足以说明这里“运劲”与上文“运气”的术语,两者是名异实同的。所以,书法运气也要注意肢体松沉,而不是相反地浑身紧张和拼命用力;否则劲力童塞于肩、背或肩、肘之间,那时笔的运行就反而显得僵硬不灵了,又何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笔力呢”
针对(概论)作者所说的“运气的方法,如果精熟太极拳的,更易明了”,以太极拳的古典理论来作诊释。例如:关于劲的来源,武禹襄在《十三总势说略》 一文中写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练书法也是一种“运劲”,如今为了使所写的一点一画都能全身力到,所以两足要着地如植根;而样部半坐,取骑马姿势,那也是为了使全身气血畅活,两腿之劲能自然上达腰间;由脚而腿、而腰,若能一气贯串,则“力便集于肩上来了”。至于“形于手指”,那是指外观反映在手指上,而不是指主观上着重去运用手指。太极拳强调练好腰腿功夫,而不赞成尽在手指上耍花哨;历代书法家也大都主张“五指但司执管,不主运笔”。运笔则根据字体的大小,分别通过运腰、运肩、运肘或运腕去完成的。一般地说,小楷运用腕力,中楷运用肘力,大楷以肩力出之,数尺以上的“榜书”始以腰力出之。其实,太极拳虽强调“腰脊为第一之主宰”,但推手发劲也还是随机应变,分别以各部之劲力出之,与运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腰为主宰”的原理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证明书艺与拳技虽分属文、武,各有门径,但在理论上确有某些相通之处。因此,我劝武术家学点书法,书法家学点武术,这对于提高各家原有的技艺和理论水平,肯定会有所裨益,而决不会是枉费精神。当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马公愚和画家丰子恺诸先生,生前都与太极拳家傅钟文老师相交甚厚,并都跟傅师学练过太极拳。这不是偶然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