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劲”是习练太极拳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是体悟太极拳理的一种方式。
“听”是全方位去把握的具有感性思维特点的一种知觉。是对太极综合感知觉的一种比喻,是练拳。推手时全神贯注而身体呈现或诱导出的一种状态。
“劲” 是人所能呈现的力量的表现形式,是太极拳习练者需认知和要掌握的内容之一。它是力----劲-----势等多层次力量变化的总称。
“劲”包含有三方面性质的内容:
力-----只要稍用意识注意。就能觉察局部肢体肌肉,韧带等组织松紧的程度。其变化呈断续,不能持久。呈实或虚的状态多,不具虚实变化。
劲-----需要意识的专注而呈现流变的状态,全身力量呈传导方式,有根。有劲源。有方向且呈变化形式,有点。线。面的表现。肢体形态可见有一定的表现。已初具虚实的变化。
势-----是由于神意气的变化,而使人体呈现某种运动的趋势,力量的方式表现为弥漫性,持久而反复性,无根。无劲源。无点线面,呈类似波的感应方式。这种形式的虚实变化,更加难以把握。力和劲可以用重心的变化的掌握,而势需用中心的位移去调整,推手中的现象如”不翼而飞”正是被这种势所带的描述。如推手中听意。听气。听神的状态正是去觉势的方式。
力。劲。势三者同时存在,如何去感知?用”听”。
“听”字在这里的运用是取其音的全方位呈现波的传播性来喻示太极拳的知觉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由实到虚的内容的复杂性,听是多种知觉的综合,不单指耳的功能,是六根毕开的一种状态,是需要不断深化太极理法的认识和锻练来提高听的能力和所能听的层次。
“听劲”水平的提高,具备很多条件,重要的是要有老师的耐心的诱导,首先在老师身上得到启蒙,老师能分别做出错误的。正确的让学生认知和体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训练的阶段,提供相应的感知内容。学生从摆架中获得听劲的启蒙教育,是一般练拳所必须初步掌握的技能之一。
“听劲”的水平高低是练拳整体水平的体现,需多方面发展,如意静。神明。形正。势圆。气顺。劲整等。
听劲,是拳理的传授与考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一个人要得到拳理可以有许多种方式,多到几乎无限,然而他要传授给他人时,剩下的方式就不多了,少到几乎没有。
要把自己的心灵体验与感悟,告诉别人知道,并让他也得到类似的体验,或者,想知道其他人真正的体验是什么。从理论上来说,几乎不可能,而先辈们创造了这种被称为听劲的方法,并以此为工具,把自己的感悟,传给他人。这种方法,非常微妙,有一种擦边球的感觉,让不明所以的人,或对它不太了解的人,总觉得莫名其妙。
听劲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一:给自己的弟子传授自己的感悟。
二:考查弟子的修为。
三:与其他人印证,并以各种途径探知他人的理解或已经体验过的境界。
事实上,第二与第三之间,差别很小,都是去探知别人的境界与理解,只不过呢,对弟子已有了解,而且不须客气,用不着天南海北的胡说,比较简单。并且,因为了解是为了传授,基于师徒之间的信赖,比较不在意方式方法。而对于别人就应注意方法,至于是否能真的了解对方真正的修为程度并不很重要,因为最好的情况是可以互相帮助而已,而这一点也并不是必须的。
感受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传授或交流的,但得到感受的途径和方法却可以。因此,听劲能做的一切,都只是基于这个原理而已。
在过去还有一种叫做心传的方法,即弟子在某种特定的机缘下,能做到正好和师父此时此刻的心境一致,那么,师父会把自己要传授的一切在一瞬间印入弟子的心里。这可以是一个眼神,几句话,或一个微笑或者是借助其他的什么。但这个机会很难得到。然后,弟子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达到甚至超过师父的境界,但当时,弟子却不一定会知道。现在这种方法已很少了,但还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大多无缘得遇罢了。
如果一个人真的去过了某个地方,那么他对这个地方就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受,如果一个人体验过了某种心境,那么他也就有过对这种心境的感受。
他可以直接去形容他自己的感受,但不管他形容的再生动,听者听到的依旧只是一句话,而决不是真实的感受。
最好是把其他人领到自己所去过的地方,或引导他去体验这种心境,让他自己去感受,他得到的感悟是否与自己相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的真实性。
知道了得到感受的方式,并不能算真正的得到了这种感受或进入了某种特殊的心境,重要的是在于去做,而不是知!我们要的东西是那杯水的冷暖,而不是那杯水在哪。
因为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感受而不是虚幻的想象,在操作上就有了几个困难。
首先,不管你是否有真实的体验,你都可以根据自己以前的体验和现在的想象去体味别人感到了什么。
其次,你可以把他人说过的关于这一类的体验的话拿来充数。
由于有作弊的可能,考试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水平。
如果这些问题不排除,听劲将变的毫无意义。相互建立在真实体验基础上的听劲才是有意义的,没有真实体验的听劲,只能流于口头,这就是所谓的“口头禅”,对于一个真正的修习之人而言,应该尽力去避免。
如何尽可能地保证真实性呢?原理是,旁敲侧击,曲中求直。
虽然选择起来方式很多,但主要还以是否有效为准。
一般而言,指点类的,应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其少走弯路,考较类的,应如天马行空,了无痕迹,纵横不系,随意所之。以求看到真实的对方。
二、
听劲乃敛神。静意。敷气的训练方式,需师随机点化方能悟其奥妙的,人生具有有感而应的灵性,拳不过是还原其本性的媒介而已。
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触毛便能惊悚,随智者意;待触肉乃惊,彻骨方觉等迟也。
练拳的整体感是依据不同方面关系的处理而有不同理解的,如自身的一气贯串,动静如一的整体感,是自身各部相互流通,气势饱满的一种认识;还有与对方连为一整体,是虚位以待,虚实互补的一种认识;还有是与天时地利等自然环境构成的情境融为一体,是内涵某种态势。倾向。时机等微妙因素在内的一种认识。人的整体观。或一般练拳者所讲的整劲,离开了众多相互关系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的感受。太极拳的整体乃是无边的整体。待定的整体。------唯其无边,方能无执
一些练太极拳的人执着练什么太极的球体感,实易流于片面,球形非无形也。太极拳的随机变化不啻是一个万花筒,满是支离破碎。五颜六色的纸片,稍稍转动一个角度又排成了一个新的组合。<易传>有”神无方而易无体”之说,对正确认识太极拳很有帮助。
三、喂劲。接劲的感觉其实是双方摸底。交底的过程。
不同程度有不同的喂的内容,是诱导人的神。意。气。势。劲等众多感觉的方式。
找一个能对症下药的人容易,但找一个能授之与渔的人不容易。
练拳是一个长期调养的过程。需综合治理,有点感觉不能执着,单一感觉以似有似无为好,
感觉的丰富来自于对拳理解后意象的生成。
太极拳做为身心修持的学问,是形躯身体、精气化行、心灵情意、神明道境四位一体、显隐相济的。
阴阳之理说明了太极拳的修练尚有不可见,不可觉的一面。
感觉的流动,显隐的变化,正是在太极这个虚实的平台上产生的。
练太极拳实在不能以技为之。是技进乎于道的。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