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更是一门科学,是国学的精粹。太极拳是融健身、技击与挖掘人体潜能于一体的武术运动,是一门包含从理论到实践,非常系统,非常成熟的按击抗暴科学。它们包含了哲学、力学、心理学、医学等现代科学原理,是人体科学的宝贵遗产。
张全亮老师在北京昌平第八期中华武术大讲堂太极拳名家讲堂与11月来浙江建德授课,两次授课的主要内容是传授与规范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的动作以及“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实施。参加了张全亮老师的这两次培训班对我来说确实是受益颇深,使自己对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的内涵又有一次更深的认识。在这些天的学拳练拳的过程中,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精湛的技艺,而且还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如张老师所说的,太极拳是解扣的拳是。是“头脑”功夫、是“头脑”艺术,把拳练好头脑变聪明了,在工作业绩、为人处事方方面面都能做好。
张全亮老师对“按窍运身”在吴式太极拳体用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述,并归纳了六个不变原则,形成经典的六句歌诀,即“三融四坠腹内松、公转自转气腾然、内导外随神领形、按窍运身水洇沙、单腿负重川字步、以腰使手走螺旋”。六个不变原则在吴式太极拳的演练和使用时,从预备式到收式.无论是动式还是静式,从始至终都要保持这样的姿态。结合这些天的学习感触,我从太极拳“用意”的问题、预备式与收式中“用意”的益处,谈谈“太极拳变化纯以意行”的理解。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意拳”。用意不用力”是内家拳最显著的特点,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传统太极拳在体用两个方面,都非常强调“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王培生先生在实践中体悟到的“按窍运身”要比“以气运身”更具体,更好掌握。然而对初学者来说却又是最难讲清.最难运用的。目前.就大多数太极拳爱好者而言,对于太极拳“用意”问题还未深入研习,还未在太极拳体用上进入用意引动的较高的层次.而且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追求拳架漂亮。拳架子漂亮固然好,若没从“用意”上去体会太极拳说明这些拳友还尚未真正进入太极之门。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没有意念的拳架.就像没有灵魂的空壳子.离太极功夫相差甚远。没有意念的引导,就会出现盲目演练.失掉拳架一招一式真正的技击、健身、养生意义。
张全亮老师在这两次授课中.一步一步阐述关于“按窍运身”的具体实施方法,在授课中对这六句歌诀进行一一详解,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使我们恍然大悟。对初学者也有引导之用。
张全亮老师讲的“三融四坠腹内松”原则,是对预备式“虚领顶颈、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裹裆溜臀、气沉丹田”的高度概括.也是效果极佳的内功修炼方法。通过这样的意识引导,使周身放松,立身中正.支撑八面.做到轻灵圆活,从而保证身法的正确。在盘架子过程中时时处处用意识暗示自己,每个动作都合乎正确的身法。每个动作都是意识引导.意从心中生.我意向何处,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对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各条身法要领必须一一求对.结合起来.以意识调控身法,是太极拳用意的基础,又是太极拳永久的话题。即使拳技臻于化境,仍然不能离开此题,只是更熟练,更自然.不期然而然。
同样,练太极拳应该特别重视收式.不仅练习套路时注意收式,练习单式时,每一式也都要认真地做好收式。收式有 “通三田,开三关”的独特功能,对于治病强身具有神奇的效果。不论打哪个套路,还是练习单式.只要我们严格认真地去实践,日积月累,功夫自然见长,可达到“开三关、通三田的目标,即打通任督二脉的“小周天”,打通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大周天”。
以上讲的是对“三融四坠腹内松”原则在太极拳预备式、收式中的功理功法的理解.这些动作乃是入门初学的有形有意的东西。张老师出于公心,不吝把自己体悟的东西公开出来,主要是想让大家早点儿、快点儿练出成效.及时掌握拳法核心,破除“十年太极不出门”的陈旧观念。只要坚持修炼,逐步达到连绵不断又流畅自然.进而再达到无形无意的境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经过数年.乃至于数十年的纯功方可登上太极之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