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非本体
阴阳是万物的属性,是中华先人的大智慧,但不能代表万物本体。《系辞》日:“天垂象,见吉凶。”皆是以象预报吉凶之意,阴阳之象是光线和环境决定的,非是人类可以操纵的;所谓“阴阳既济”,和“六阳纯全”就大相矛盾,让人无所适从!
《黄帝内经》曰:“ 阴阳者,以象之谓也。”中医“望闻问切”都是以象诊病;阴平阳秘.平和之象,仅是中医对无病之人的形容术语。古人这些说法.既朴素.又有哲理。后人一聪明,解释多有偏离!『譬如男女雌雄单双、长短、尚低等等,这就偏离了天垂象见吉凶“和阴阳者,以象之谓也。的初衷!甚至脱离文字本意,把“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朝向之理也解释成阴阳相抱的意思,岂不是笑话!
象者,都是同体两面之象。如昼夜、生死、阳坡、阴坡等,皆是 就 物的不同位置之象,有消长循环、互为成立,如影随形,不可分离,没有相克的意思;能说昼克夜,夜克昼吗?
在武学,同体阴阳.即是前后、左右、上下、内外、圆直、刚柔、呼吸等。同体阴阳不可以同时、不可以互见,要求自然平衡、自然循环,才符合生理和拳理.
以异体比较讲阴,这是后人的扩展。譬如天地、日月等,还让人可以接受。二者独居互见,可合可离,既相吸,又相斥。但是这些属性已大大偏离了象的本意。
再譬如,以男女论阴阳,就有了褒贬之意,显然大失天理人道。另外以攻守、强弱论阴阳,不如研究《孙子兵法》有实际意义。
二、老庄论体不论象
老子《道德经》曰:“ 万物负阴而抱阳。”字面本意是“背阴朝阳”的意思,论的是万物之体的属性,不是论象,也没有阴阳鱼相抱的意思;如果脱离字面而扩展解释,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可能发生互相否认的争斗现象。正确的解释必须是“唯一”之解,无可否认。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都是物质本体,而不是阴阳之象。以传统说,“道”是程序、万向,不是“一”;“二是阳阳”的传统说法,经不住推敲;老子《道德经》论的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长生久胜”之道,“ 负阴抱阳”是万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二是阴阳”的意思;“三是中和之气”的传统说法,就更勉强了;“ 三”,必须是三个实体;“冲气”是相互作用,非是个“冲和之气”可以代表的。
太极一气才是“一”;“二是天地”,合“宇宙生成和盘古开天辟地”之说:“三是海陆空”, 海陆空(山水和空气)为天地所生,可为万物之母;如此认识,与天又学合拍,有“与时俱进”的层次;老子之论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的概括。上述之解还比较合乎逻辑,可供参考。如果把三说成“天地人”或“液态、固态、气态”,或者说成“中子、质子、电子”也无不可。和庄子“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理,都不是阴阳”所能代表的。观老子八十一章,有“黑白、有无”的论述,这比阴阳具体多了,是实实在在的物事,非为“象”意。
庄子《天下》篇日:“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天为宗,德为本,道为门”,可谓忠言耳);庄子《天地》篇日:“通干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顺应天地规律谓之德,万物的生化程序谓之道)。《逍遥游》篇曰:“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意即多知、长寿为善)。《齐物论》篇曰:“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天地人万物为一之理);《大宗师》篇曰:“ 通天下气耳;天与人不相胜也。"(极一气,可顺不可逆之理)。《秋水》篇说:“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即常动而不停之理)。可见,庄子论道、论德、论理.而不论阴阳之象。
看“神九”升天既见阳阳之象,又见升天之道;阴阳和“神九”内部之构造,运行之程序,事故之防范相比,可知“阴阳与本质”有天地之差距;人体内环境比“神九”不知要复杂多少倍;武学“六合九要、内外合一”其复杂程度也不比“神九”逊色。“阴阳学说”,仅是物体外部所见之象的层次。古人的“一气、心经之说”,是一大跃迁;“太极一气”之说与“阴阳理论”相比有档次的差距。现在进入信息时代,更应该揭开阴阳的“幕布”,而探索生命的真谛。譬如细胞的排列和呼吸、神经的思维和传导、肌肉的收缩和协同等等,都与生命和武学有巨大作用。“阴阳就是拳经、知阴阳就能懂劲”, 太武断了吧?武学不可“认鹿为马”!但是,阴阳的预见和启发作用不可埋没,这就是阴阳还有生存的道理。
三、阴阳非二气
阴阳是一气之象.如高速公路的上下道。上道为阳,下道为阴,它们都是一条高速公路,非有二也。《周易阐真》曰:“阳退即阴生,阳进即阴退,阴阳总是一气(之象的)变化。非一气之外,别有阴阳。”王阳明《传习录》曰:“一气屈伸而为阴阳;阴根阳,阳根阴.亦非有二也。“《黄帝内经》日:“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意即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合而言之,也是“一气流行”之谓。“阴阳是二气”之说,乃“大智慧”的创造,惑人不浅。
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昼夜总是地球循环之象,非是昼夜有两个地球:黄帝四经》曰:“夫天地之道,寒冷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故不两行。”
综上所述,古人这些认识比现在流行的“阴阳理论”不知要高多少倍。“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乃一气耳”,是古今都不可否认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