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的“内三合”与“外三合”
(1)武术文献中“内三合”与“外三合”最早的概念
“内三合”与“外三合”是现在中华武术所有拳种的共同理论名词。“内三合”与“外三合”其具体概念究竟是怎样的?事实上从来有许多人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与解释,应该说有关“内三合”与“外三合”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解释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所有民族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壳,壳里填装什么东西可以随各人的便。因为语词无非是完成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符号,某词汇究竟应该是什么概念是没有专利法的,而且永远也不可能有的。草本药物在过去的全国各地既有同物异名的也有同名异物的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如相同的草本药物名称在不同的地域却是不同的草本药物,你说那对那错?但是由于人类的语言是用以完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所以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某一个地域的某一个社会群体中,某一语言的概念必须是约定俗成统一不变的,不然这一语言在这一个社会群体之间就无法交流了。所以,某词语的概念如果是符合约定俗成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约定俗成的就是错误的。当然约定俗成也会改变,这主要是要看约定俗成的合理与被群体接受的广泛程度。所以自古以来随着交通的渐渐方便、地域交通隔阂的渐渐消除,全国各种草本药物的名称也渐渐统一了。这体现了人类语言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内三合”与“外三合”的概念也是这样的,不论是谁在何时发明的,不论最开始所要表示的本意是什么,经过许多代武术家的各种不同理解与解释的磨合,其共性的概念终归是要统一为最适合所有武术需要的,同时不同武术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特殊概念在同一武术交流中必然也会统一。
从查阅现存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以知道,经史子集等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历史文献里是没有“内三合”与“外三合”词汇的。“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语龄其实也是并不长的,大约是民国初年才在武术界出现。现在我可以查到的最早出现“内三合”与“外三合”名称的书籍是凌善清先生1929年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图说》。《形意五行拳图说》一书的“形意拳六合”一节是这样说的:“形意拳最重要之点在一合字。动作合则姿势正而获其益;动作不合则姿势乖而气力徒劳,不可不知也。所谓合者有六:身无偏倚(谓不可歪斜)、心平气和、意不他动、动作自然。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动作时两手扣劲,两足后跟向外扭劲,是曰手与足合。两肘往下垂劲,两膝往里扣劲,是曰肘与膝合。两肩松开抽劲,两胯裹根抽劲,是曰肩与胯合。此外三合也。总名之曰六合。学者能熟知六合之法,则练习时自能触类旁通而一举一动无不合法。”该书紧接着又说:“盖内三合之外,还须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外三合之外,尚须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也。观此可知形意拳动作之间无论内外莫不有阴阳之分,即莫不寓有互相联合之理。学者当体会及之。”该书在《岳武穆形意拳要论》一节的“要论”小节中除了重复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外,又补充说明了“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接着又说“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就是说这些也都是“外合”,接着又说“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就是说这些也都是“内合”,最后结论就是“岂但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形百骸悉用其中矣。”
通阅该书的这些论述,很明显这“合”的意思就是相互对应协调,与汉代董仲舒的政治哲学名著《春秋繁露·基义》里的“凡物必有合”一语里的“合”的意思是相同的。当时的形意拳家就认识到练好形意拳就需要有很多的“内合”与“外合”,所谓的“内三合”与“外三合”并不是说“内”只有“三合”、“外”也只有“三合”,而是以“内三合”与“外三合”作为代表,说明形意拳要练好,也就是能够高效与自然发挥形意拳的武术作用,“内”与“外”的很多关系需要相互对应协调也就是需要有很多的“合”。用现代语言表述,以“内三合”为代表的很多“内合”,就是随时随地要求达到最佳的生理状态,以“外三合”为代表的很多“外合”,就是随时随地要求达到最佳的符合武术需要的解剖结构状态。
(2)“内三合”与“外三合”应运而生的历史机遇
“内三合”与“外三合”的称谓可能是凌善清先生最先提出来的,也可能是凌善清先生时代的形意拳家提出来而口口相传的,凌善清先生将其写入书中的;也可能这种口口相传还要更早些,最早无非也就是清代末期。太极拳接受“内三合”与“外三合”名称应该是比形意拳家提出这种称谓要晚,晚清杨露禅时代成书的《杨氏老谱》、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先生的所有著作里,甚至杨澄甫先生的两部著作里都没有“内三合”与“外三合”之说就是佐证。可以肯定的是“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说法一经提出与传播,渐渐地就被各种各样的武术拳种所吸收,也被太极拳所吸收,这是因为随着从事武术人士的文化层次提高、书面语言的渐趋口语化等等因素,各种武术拳种需要更加详细地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而“内三合”与“外三合”是反映了所有武术共性的,是适合于各种武术拳种建立理论体系需要的。也就是说各种武术实际上自古以来都是有各自不同的“内三合”与“外三合”存在的,仅仅是还没有用“内三合”与“外三合”这样的词汇表述而已。所以可以肯定,各种武术拳种包括太极拳对于这一共同名词的使用,一开始使用就是既相互具有共性又各自具有自己特色内涵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形意五行拳图说》一书中出现的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说明可以认为是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武术界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约定俗成的最带有共性的概念。应该认为该书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说明解释至今还是最正确的与比较正确的。而现在不少对于“内三合”与“外三合”的解释大多由于对于字面理解的刻板狭窄与随意,往往就显得片面与牵强附会。
就“内三合”与“外三合”这种称谓可以赋予的概念而言,仅仅从《杨氏老谱》与《岳武穆形意拳要论》的论述就可以知道,晚清时代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从事武术锻炼并且有一定造诣的人已经明白武术与医学里的生理、解剖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而练武虽然直接目的是为了以暴力解决社会问题,包括如何打人,如何不被人打等等,然而自古以来武术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与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打人,而是孙禄堂先生所说的“拳即道”,这“道”的追求更是与医学里的生理与解剖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无论《杨氏老谱》与《岳武穆形意拳要论》的论述有很多纯粹是有关古代中医与道家对于生理与解剖认识的内容,是与武术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尽管这些有关生理与解剖知识的叙述以及与武术的联系不一定十分正确与周全,也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医理论与科学。然不论这些文献中的内容对错如何,都是确凿无疑反映了当时武术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生理与解剖知识的重视,“内三合”与“外三合”就是这些重视与武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概念。现代有许多人以为“内三合”与“外三合”不知道是什么秘诀,其实就是如此而已。而且可以肯定地说,尽管古人有很多技艺与知识现代人还是望尘莫及的,但所谓“内三合”与“外三合”所包含的生理解剖知识,现代人完全没有必要胶柱鼓瑟于前人的认知,完全可以用尽量多的现代生理解剖知识来替代,也就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生理解剖知识来理解与解释“内三合”与“外三合”的有关生理解剖知识的。由于武术拳种不同,各种武术拳种的“内合”与“外合”是既有相同的又有不同的。太极拳的“内三合”与“外三合”就应该以太极拳的经典拳谱理论为指导来理解与解释。
(二)太极拳的“内三合”
(1)太极拳“内三合”之“心与意合”
综合分析太极拳的经典思想,就字面意义而言,太极拳“内三合”之“心与意合”的“心”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古代经典拳谱所说的“神内敛”之“心”,古人又称为“先天”、“真意”、“元神”,这“神内敛”是从初学太极拳开始就必须要遵循的但又必须由浅入深提高的,具体就是要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所说的“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渐渐达到“心中不知”,也就是动作不假思索,这与古代道、佛气功修炼等等养生法以及现代高级的瑜伽、催眠等等健身法对于精神状态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也是孙禄堂先生所谓“拳即道”的重要内容。达到“心中不知”的“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那就是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势势揆心须用意”的“用意”对于太极拳锻炼达到高层次之人的概念。这种“意”就是古人所谓的“真意”、“先天”、“元神”。另一个是专心专意的思维意识之“心”,这是初学者必须要注意做到的,就是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同时要专心地记忆、体验、检查、纠正等等,这是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势势揆心须用意”的“用意”对于太极拳低层次之人的概念。这种低层次的“意”就是“意念”、“后天”、现代所谓的“意识”,但这种“意”也是必须在一定程度“神内敛”也就是“用真意”前提下的“用意”,目的是为了尽快建立条件反射,达到动作可以不假思索,也就是促成“神内敛”由浅入深达到“心中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