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圆四正推手中当对方以捋破坏我的按时,此时我的左手腕被对方的左手所控制,我的左肘被对方的右手所控制,对方往往就这样将我的左臂往其左侧方(我的右侧前方)呈上弧形轨迹(俯视看往往对于对方而言是呈圆心在后的弧形)捋动。这时如果我继续原来攻击性的按,对方的捋就容易牵动我的身体重心而有利于对方的捋了。为了使得对方的捋难以牵动我的重心,破坏对方的捋,我首先必须将我攻击性的按立即变成为沾粘连随的按,就是两手攻击性按的劲力立即消失、前脚撑地阻止身躯主动前移、左臂左肩则立即更加放松,就像是左臂与左肩脱了节似的地任由对方往我的右侧捋动,这种反应还可以保证我的身躯左侧不发生被动地往右转动造成我的左肩外侧暴露于对方面前、我的身躯不至发生被动地往右移动造成我的左肩进入对方两肩连线的前投影区。因为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即使我的左臂没有力量,也容易被对方的捋牵动我的重心,而且我的身躯左侧也容易遭到对方靠的攻击等。另一方面,我贴于对方左大臂近肘处的右手既放松不用力,又要似乎是维持在原来的空间位置不动地有一定的掤劲作用于对方的左臂,从而牵制对方两臂对我左手臂往我右方的捋,使得虽然我的左手臂如同断臂似的却不会由于对方的捋而我的左大臂进入我胸部的前投影区,也辅助了我的胸腹不至于由于对方的捋而往右转动;但我的右手不得妨碍对方左手臂的活动。这样,由于我的左手臂是被动地被对方往我的右方捋动,于是我的左手就与我的右手发生相互接近的相对移动了,我的右手指还会往左转动,由右手腕接触对方左臂近肘处转变为右小臂中段抵住对方左肘上下方的大小臂,同时我的右手掌相对地、被动地移到了我的左小臂内侧往左移动直至与我的左大臂近肘处相贴住(如果对方左转身较大,我的右小臂有可能不与对方左臂接触)。而在我的右手移到我的左臂内侧至右手掌与我的左大臂近肘处相贴这一过程中,我都可以正向面对对方身躯继续前移,以身躯的力量通过我的左手臂逼挤对方,造成对方失去站立平衡与后退。因此我的身躯在由按变为挤的过程中始终是前移的。
必须指出,现在许多人都认为我的挤是我在后的右手辅助左手臂、两手臂都用力的往前攻击,这种认为是完全违反太极拳“以柔克刚”原理的,尤其是被对方控制的我的左手臂用力,对方施加于我左手臂的力量必然落实于我的身体重心,有利于对方的捋发;这样,要破坏对方的捋,就必须以大于对方的力量与对方抗衡与反攻击,就是力量的较量了,显然这样的行为纯然是属于外家拳的技法了。因此,这种挤是两手臂同时用力的认为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金仁霖老师等前辈根据传承认为这种情况下的挤在前的左手臂必须是不用力之放松的。这种认为是完全符合“以柔克刚”太极拳原理的。
太极拳的挤也有沾粘连随的与发劲攻击的两种,沾粘连随的挤可以在发劲攻击的挤之前也可以在之后。由于立圆四正推手中我的挤接于按之后,是由于我的按遭到对方捋的反攻击而采取的再反攻击措施,在我刚刚形成挤时往往是没有攻击性的,这时的挤就是属于沾粘连随的了;而如果我紧接于按之后右手一与我的左手小臂相接触,由于存在可以攻击的机会而立即实施发劲攻击,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没有经过沾粘连随直接变为发劲攻击的挤了。然而,无论我是什么样的挤立即又会遭到对方按捋与按的破坏与反攻击。那就是当我形成挤时,对方立即将右手的掌与腕的一段压在我的左小臂近左肘处与左小臂内侧的我的右手腕处;其左手的掌与腕一段则按在我的右手腕与我右手腕内侧的右小臂近肘处,从而往往先是顺着我原来前挤的方向往下往其内再往其右侧(我的左侧)以弧形移动的按捋破坏掉我的挤(也可能再对我加以捋发,也可能不加以捋发),再往前往上向我进行按攻击(也可能是其它方法)。这时我虽然仍然是挤的姿势,却是必须立即消除掉攻击性的挤劲,随同对方的两手的移动而成为沾粘连随的挤捋。就是先是借对方的力量手臂继续往前下移动,继而身躯与两臂借对方攻击性往前推按的力量后退再借对方的力量弧形左转身,往往还需要身躯的右侧带动右臂前移动往对方挤,从而化解掉对方的按捋与按与使得对方形成不利的姿势。这样,我两手臂的运动轨迹由前挤开始(对我而言)就形成了往前上、往前下、微往右、往后、再往上左方逆时针方向的大半个圆圈。而当我的两手下降的同时,我的两臂都借对方推按的力量被动外旋,以此破坏对方两手的作用点。这中间我的左小臂由于下降而与对方的两手脱离接触,又由于我弧形左转身的带动而(对我而言)由下往左外边内旋变成手掌心朝下往上绕到了对方的右臂外侧、大指侧鱼际部贴到对方的右肘上方;同时,我的右肘正被对方往前直推,然而由于我的右臂放松没有抵抗阻力,我的右手腕贴在对方的右手腕上,对方的右肘又被我所控制,结果我的右手被动地发生了往左上方升起,从而由于对方按的情况不同而形成了与开始推手时相同的各种掤了。
必须指出,现在许多人由挤捋换手形成掤,在上述情况中,都是右手臂主动地往上抬对方前按的两手而形成掤,这是完全违反“以柔克刚”太极拳原理的,是太极拳在传承中所渗入的至今仍然许多人没有觉察的外家拳的技法。许多人认为由挤捋换手形成掤这种情况下如果抵抗的力量没有大于对方是不可能化解对方按攻击的,其主要原因也正在于此。
立圆四正推手中攻击性的挤在套路里主要表现于揽雀尾中,而立圆四正推手从挤捋到掤是变化多端的,套路的很多拳式里都是有这种影子的。如搂膝拗步、白鹤亮翅、玉女穿梭等等都是这种技法的应用。立圆四正推手中的挤捋到掤如果都能够不用力地完成,套路中的很多拳式就必然是正确的,反过来,这些拳式不用力的练习也就是推手中挤捋与掤的锻炼了。这样,也就形成了练拳就似推手、推手就似练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