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对吴式太极拳单鞭的马步是否双重的一点粗浅看法(正文)

对吴式太极拳单鞭的马步是否双重的一点粗浅看法

2012-08-03   中华武术   晏慎余
核心提示:  平时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或爱好者在一起讨论陈式、杨式、孙式或武式等各家太极拳时,经常谈论一个话题:以上几式太极拳套路中的...
  
 
  平时一些太极拳习练者或爱好者在一起讨论陈式、杨式、孙式或武式等各家太极拳时,经常谈论一个话题:以上几式太极拳套路中的单鞭全是弓箭步(弓蹬步),唯独吴式太极拳中的单鞭一式是马步。不少人说此式是双重,不符合太极拳关于虚实的要求。也有人认为这是吴式太极拳独有的一个突出特点。究竟应如何看待?是对?是错?是双重还是虚实分明的更高境界?我想结合我几十年来的练拳经验和体会以及对“太极轻重浮沉解”歌诀的学习认识,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技术特点
 
  吴式太极拳单鞭练法接揽雀尾式,右掌变钩,右腕松力,右掌五指指尖松拢变成虚钩,右腕向前上凸起,钩尖向下松垂,视线移至右腕。左脚向左方撤移,脚尖虚着地,中心仍在右脚,视线与意念均在右腕,左掌平捋,左掌以食指引导由右腕下向前方舒伸,再逐渐向左走外上弧形移动,左掌心与眼相平,视线随左掌食指尖移动,左掌移至两脚正中时,左脚跟往内微收落平,腰部松垂,重心渐分落于两腿,曲膝成马步式,左掌以小指引导掌心逐渐外翻转至左脚尖前的外上方为止。掌心朝外,指尖朝上,腕与肩平,右脚跟微外展,两脚尖朝正前方,视线通过左掌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意在掌心。
 
  单鞭动作要领右掌变钩后,腕部要伸展到原掌心外,左掌动时也要先达到掌心与右腕平,目的是把原部位的意念接到新动的部位上,这是意念变化的细微之处。
 
  根据以上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练法,按照我的体会和经验谈点认识和想法。
 
  首先,单鞭式在外形上看,右手在右外前方,手型是虚钩;左手在左外前方,手型是竖掌。眼神通过左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双腿下蹲屈膝成马步式,两脚尖略有些外撇,头部中正有向上虚顶之意,松肩沉肘、涵胸、拔背、裹裆、敛臀,微微有气往下沉之意、中正安舒、轻灵和顺,有八面支撑和八面转换之气势,可称为中定式,非常稳定、平衡,毫无重滞之呆板,此能说是双重之病吗?
 
  其次,分析单鞭式的各部分动作的内涵及效果。右手向右前方抓出虚钩,右手外劳宫为意念点向外出,形成和右腿、右胯在右腰的带动下微微向下沉气,上为虚,下为实,有对拉拔长之势;左手用竖掌,眼神通过左掌食指尖水平向远方看,意有向左上左外挤按之混合的内劲。左腿左胯在左腰的带动下,微微左转至沉气合身(内合,俗称“合住劲”),同样上为虚,下为实,形成左、右同侧的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头部似有意虚虚上顶成虚领顶劲(顶头悬),腰臀部意气微微下送沉气,尾闾用意向前钩鼻尖使小腹内收略有上翻之意成气沉丹田之势,符合拳诀“抽坎补离、坎离颠倒,靠山势、气水空,十趾抓地、去浊而清、上如浮云、下如流水”的中定式,即离虚,又称双沉式。
 
  二、以“太极拳轻重浮沉解”歌诀的内涵谈吴式太极拳单鞭式的技术特点
 
  “太极拳轻重浮沉解”歌诀:
 
  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
 
  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
 
  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
 
  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
 
  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
 
  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
 
  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方而元、元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上述文中,明确提出了双轻、双沉为“上手”,半轻半重为“平手”,其余九种皆为“病手”的标准,我们以此为准分析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的虚实。
 
  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在练法上已清楚地说明四肢在轻重、虚实、用劲上的如何分配,还明确了呼吸、升降、开合与动作的配合、调整要点以及内功心法的要领,达到了外三合(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和内三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同时也符合现代物理力学原理,即实现了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平衡,不可能形成失于填实的双重、呆滞之像。同时强调了精神意念内在平衡的作用,即通过气往下沉、意向上升完成前身涵胸、后身拔背的动作,通过内气上下、左右、旋转、鼓荡形成饱满球体,从而周身一家、浑元劲生,八面支撑、八面转换的气势而成,达到空松圆活、轻灵敏捷,即“离虚”(双沉、双轻)之功手,何来“双重”之弊端?
 
  同时歌诀还提醒我们一定要做到要沉、要轻,要半,不要重、不要浮、不要偏。重视内外三合相统一,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严格按照太极拳要领和注意事项,持之以恒,刻苦训练,才是成功之路。
 
  总之,根据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吴式太极拳单鞭一式有独特的技术特点,是十分科学的练法,非但不是双重和病手,而且应是双沉式的功手,属“上手”范围。
 
  由此看来,由杨式太极拳的单鞭弓箭步发展演变到今天的吴式太极拳的马步,从以往注重外形阴阳虚实分明到更加追求以意行气、以内调外实现阴阳平衡的训练是吴式太极拳前辈历经磨练、刻苦钻研、细心体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结晶,是一种发展,是一种前进,是一种提高。因此,我们更要倍加珍惜、深刻领会、认真继承,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太极拳这朵历史悠久的美丽奇葩,让她再度绽放异彩,为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全民健身运动、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仅是我的一孔之见、一家之言,认识肤浅,很不成熟,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太极拳技术发展,恳请各位名家批评指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236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