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捋”(一)(正文)

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捋”(一)

2012-05-23   魏坤梁
核心提示: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捋”(一) ——四正推手经验体悟点滴(7)(一)各种捋的共性 立圆四正推手会由于对方不同的推按出现不同的掤...
  
立圆四正推手如何“捋”(一)
 
      ——四正推手经验体悟点滴(7)
 
(一)各种捋的共性
 
      立圆四正推手会由于对方不同的推按出现不同的掤。紧接于掤之后的是捋。显然,紧接于掤之后的捋也是不同的。但是这样不同的捋还是具有共同特点的。那就是各种捋开始的肢体动态与掤结束的肢体动态没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掤与捋的过渡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这样,掤与捋的过渡使得对方感觉向前推按将力量作用于我的时机是始终存在的,因之在我的掤已经转变为捋后,对方往往仍然是继续之前的向前推按。这种在对方推按情况下我对于对方的捋,按照武术意图的性质而言,应该分为先后两段。在先的一段为沾粘连随的捋,是属于 “舍己从人”的全“虚”的行为;在后的一段为发劲攻击的捋,是属于“有虚有实”的攻击行为。整个捋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昌,先给予对方感觉为我是属于望风披靡、被动地节节败退,将对方引入陷阱,然后决口放水、瓮中捉鳖地攻击对方。其中沾粘连随捋的结束与发劲攻击捋的开始肢体动态也没有明显的界限与区别。而对方在我的捋由沾粘连随转变为发劲攻击时,往往要么是继续向前推按,要么是由按变为挤。
 
      由上述可知:沾粘连随的捋是属于虚、发劲攻击的捋是属于由虚变为实。因而沾粘连随之捋与发劲攻击之捋各自的主体显然是不同的。但接掤之后的捋,无论之前自己是什么掤,只要是在对方的向前推按下,规律大致都是相同的。开始都是在对方力量的作用下,或者说借对方之力,在右脚前撑的作用下,身躯中心垂线作向后、向左、向左前顺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就是身躯有往后的移动与左胯领先的往左、往左前的弧形移动,从而胸腹形成圆心在前的顺时针方向移动的右转;自己的两臂则就像是断臂假肢搭贴在对方的右臂上,在给予对方推按遇不到抵抗感觉的前提下,一是以身躯上述的被动移动维持两大臂与两小臂之间有一定的空间,二是两手臂没有任何的主动用力的活动目的与运动方向;俯视看,两臂的动态是圆心在前的弧形移动,并且大臂与肩的夹角基本不变,具体姿势形态完全由于对方的推按作用所决定。这样,对于我而言,我两手的运动轨迹与之前掤的运动轨迹连起来就形成了一段俯视看圆心在前的逆时针方向移动的圆滑的弧线;由于对方推按的方向偏上,正面看,则是一条圆心在下的顺时针方向移动的弧线。这样的动态,对于对方而言,与其接触的我的左小臂与右小臂就会有锅底形的弧度,对方的推按就会终不得力沿着锅底形的弧度滑向我的右侧方甚至落空。就是说,在我左小臂与右小臂形成的锅底弧形的转动中,对方由于往前偏上用力,其躯体会发生逆时针方向滑动的运动或者运动趋向。当然,在这种情况中,我是存在十分协调的既被动又主动的神经反应使得我的不先不后的被动运动十分灵活的。也就是说有很微小的由前撑的前脚而上的力量作为身躯被动运动润滑剂的。这种情况就是太极拳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典型表现。我两臂的锅底弧形转动对于我的左肘而言,是弧形锅底以左肘为轴向后向左转动;而实际上,左肘对于我而言也有沿逆时针方向的弧形移动。这种情况一出现,对方可能感到站立平衡有被破坏的可能,因此立即刹住往前推按的力量而变为挤,以此维持住站立平衡改为新的攻击方法;也有可能仍未察觉站立平衡的被破坏威胁而继续往前推按。
 
      然而,我紧密衔接于沾粘连随捋之后的是发劲攻击的“由己”的捋,表现于我的左臂静态圆撑的掤劲增强,我的身躯则以左胯为轴发生右转,我身躯的旋转完全是由于腰腿的力量,力量主要是来源于在后的左脚;我的两臂在沾粘连随捋中已经形成内凹的锅底形,此时就由于转身与拔背而形成为外凸的椭圆形了;同时我的身躯还可能前移,当然,在对方身躯前探明显等等情况下也无需前移。此时我贴于对方右臂的左肘、左手的运动轨迹(对于我而言俯视看)就是一条以我左胯为圆心的顺时针方向移动的弧线了。必须注意,这时即使我身躯是前移的,身躯的转动仍然是圆心在前的顺时针方向的。但这时我的身躯与两臂也仍然是没有丝毫主动活动用力的,仅仅是右手的小指领先带动四指下垂,变成勾手勾住对方的右手腕部。由于我的两臂以左胯为圆心的顺时针方向的弧形转动,我的左臂对于对方的右臂形成既有离心力似的向外的也有与对方右小臂中心线运动方向有些同向的旋转前推,右勾手则形成了向我方向的作用,我的左臂与右勾手两者的作用是相反的,于是我的两臂就控制住对方的右臂一起旋转了。
 
      显然,沾粘连随之捋中,我的两臂无论对于对方还是对于我而言都是被动的,而在发劲攻击的捋中,我的两臂对于我而言虽然仍然是被动的,对于对方而言却是主动的了。这种主动、被动与用力的不同是沾粘连随之捋与发劲攻击之捋的显著区别之一。如果此时对方正继续往前推按,就很容易被我这种旋转破坏站立平衡捋向我的右侧后方。如果我的腰腿产生的力量使得我的两臂以左胯为轴顺时针方向的弧形旋转力度足够大,即使对方刹住往前推按的力量,往往由于其身体重心不是很稳定,对方往往也会被我捋向我的右侧后方。因此,对方的被捋,除了有其自身重心浮动的因素外,必须明白,主要还是我主动的作用,也就是“由己作用”。在这种“由己作用”中,一是我主动的腰腿力量是不容忽视的,这一力量是发生对方被捋结果的主要因素,这种力量甚至是太极拳古拳谱所说的“何坚不摧”的。也就是说,对方的被捋是不存在“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所谓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仅仅是对于沾粘连随而言,并不是对发劲攻击而言的。二是作用于对方的力量主要在于我的左臂,我的右勾手主要是起到控制与引导作用。或者说是属于“前虚后实”的。这种情况下,右勾手如果发生了牵拉的用力,或者在沾粘连随的捋中右手就发生了牵拉用力,那么,一是必然会破坏自己身躯的放松,反而不利于腿脚力量的发挥;二是对方的推按与挤之力量就可以落实,就成为双方力量的较量了。
 
      如果对方在我的沾粘连随之捋中站立平衡已经被破坏的情况下还继续往前推按用力,那么,对方的被捋,不仅反向惯性极小、甚至没有反向的惯性,对方的用力还成为了我捋对方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于是俯视看,从掤开始到捋结束,我两臂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横的“S”形。其中圆心在前方的向我身后凹的弧线是沾粘连随的捋,圆心在我方的向前凸的弧线是发劲攻击的捋。整个捋的过程就像是一个移动的波浪,沾粘连随捋是波浪处于被动地向波谷变化,发劲攻击捋是波浪变成为由左往右主动隆起的波峰。这种运动形态的不同是沾粘连随之捋与发劲攻击之捋的又一个显著区别。许多人都以为“捋”就是主动的行为,将沾粘连随之捋的完全被动抛弃了;其中有不少人还以为“捋”的实施是前手为主为实、后手为辅为虚,以为前手是局部的用力,这种认为实质上是釜底抽薪篡改太极拳的认识,是属于虽为正宗传承却未得真传之人传播太极拳所造成的令人遗憾的事实。而从上述可知,太极拳必然具有沾粘连随的捋,其作用是以完全被动的方法,在使得对方感到终不得力的状况中将对方引进,并且使得对方形成背势,然后既是顺着对方的运动趋向,又是“由己”的在两臂被动的前提下主动地主要以我的力量实施攻击的捋。现代许多人对于这种攻击的捋认为是可以“四两拨千斤”地用微小的力量发动人,这种说法不仅不符合事实,也是将太极拳内劲的威力否定了。
 
      必须明白,四正推手中“S”形的捋是由于对方的推按、我的化解与攻击自然形成的,如果对方的推按很有限和我的发劲攻击的捋不明显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那么,“S”形自然也就不明显了。四正推手的主要目的是锻炼沾粘连随,而且每一个捋不一定都有发劲攻击的机会;即使每一个捋都有发劲攻击的机会,为了推手能够维持循环往复地持续进行,也不应该一出现可以发劲攻击捋对方的机会就对对方实施攻击性的捋,因此,四正推手中发劲攻击的捋主要是象征性的,“S”形的下面一个弧也就往往是不明显的。但是尽管如此,象征性的发劲攻击的捋也是必须有所体现的,因此,“S”形的下面一个弧也是应该有所体现的,包括外形上微微的反映与感觉上这样的神经反应。具体的体现于推手中,手的沾粘连随捋的运动轨迹必须有顺从对方推按的圆心在前的弧,发劲攻击的捋则可以改为沾粘连随而随着微微的转身有一个浅浅的圆心在后的弧,潜意识中我的两臂左臂是往前的、右臂是往后的不用力地贴附与对方的右臂上,不应该是往下压,仍然是必须有微微“S”形变化的。
 
      四正推手中这种“S”形的掤与捋在传统太极拳套路里有没有表现呢?对套路拳式细细地回味,可以发觉,太极拳套路里所有揽雀尾的右掤其实都是可以当作四正推手中这种“S”形掤与捋之模拟的。就是说,揽雀尾左抱球后的右手上提其实就是四正推手中开始的掤,这时右脚已经前伸但身躯还没有前移,右手在身躯转动的带动下即使外形上没有往后的移动,对于自己的神经反应来说,上提后的右手也应该有圆心在前方的微微的弧形往右移动,这一弧形移动可以作为四正推手中继续的掤与沾粘连随捋的模拟;而身躯往前移动形成右弓步同时身躯以左胯为轴的转动维持完全正向面对前方,可以作为发劲攻击之捋的模拟。杨氏《八字法诀》中的“三换二捋一挤按”这句话就指出了四正推手是有两个捋的。套路里的揽雀尾右掤其实包含了掤与前一个捋,而接下去套路里往左的捋其实是对于四正推手后一个沾粘连随之捋与发劲攻击之捋的模拟,当然,套路里往左的捋并不是仅仅对于这一捋的模拟,主要还是对于平圆四正推手捋的模拟。实际上四正推手中两个捋各都是可以既往左捋也往右捋的;两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个捋手的弧形移动是呈圆心在下的上弧形的,这个“S”是由上往下移动的;第二个捋则表现为手的弧形移动是呈圆心在上的下弧形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像横“2”那样的反“S”形;反“S”形是由下往上移动的。因此,我接下去介绍的第二个捋将称其为“按捋”。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上一篇: 论劲
    下一篇: 太极拳实战解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90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