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掤手上势”至“揽雀尾”的过渡连接,通过扣右胯带动右脚跟、脚掌提起,又通过垂臀、松右肩的带动右脚尖起来离地。在左脚沉稳的状态之下,右胯松开转动带领右脚走弧线的上前一步,垂左臀是松沉、调整身法的动作,送右肩是有利于平衡身体的动作。
比如“揽雀尾”“ 右掤势”的右转,不是手上主动的右转,也不是腰杆被动的右转,而是松右胯沉下、又同时转胯带动右手被动的向右转。
又比如“揽雀尾”“捋势”的左转,是通过松右胯左转合扣左胯带动身体被动的向左转,同时带动了右手捋劲过来。
比如“十字手”右脚横向收回时,不是主动的收回到左脚旁边,而是通过扣左胯、垂左臀、松右肩带动右脚走弧线的被动收回到左脚旁边,这样被动的收回动作,是受腰胯带领的。
比如“右打虎势”的运拳,两手握拳不是主动的相合打过来,而是通过沉右胯、松腰带动两手被动的相合打过来。
比如“进步搬拦捶”的出拳,他不是主动的冲拳动作,是开胯圆裆一边转一边沉的带动右拳向前冲,沉转一点,冲拳向前一点,是腰胯带动的被动冲拳动作。
再比如“云手”的身手左右转动,不是腰转动作,也不是手转动作,而是腰胯带领掤手转动的拳势。我认为转腰必须同时转胯,因为腰和胯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转腰不转胯,势必造成拧腰,腰不宜扭拧,拧腰则动摇中轴的重心稳定。再有腰的转动范围也较小,还要扯到两肾上下起伏。腰脊椎旋转,胯关节随之开合,只有腰胯运动有机、协调的运动,才能较好的发挥其养生与技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