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我对太极拳“沉”的认识(下)(正文)

我对太极拳“沉”的认识(下)

2012-04-21   魏坤梁
核心提示:  (三)太极拳发劲之“沉”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有人在3月30日9时33分对《人体杠杆性力量的计算》的评论中企图用力学理论...
  
 
  (三)太极拳发劲之“沉”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有人在3月30日9时33分对《人体杠杆性力量的计算》的评论中企图用力学理论证明我所说的“太极拳使用的传递性的力量甚至可以远大于长拳类武术使用的杠杆性的力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就是单单地牵强附会地以物理学的理论来分析太极拳发劲的“沉”,认定太极拳发劲之“沉”的速度是很小的,说:“太极拳由于身体“骤然”“松”“沉”所能产生的“向下的速度”到底最大可能有多大呢?显然最可能出现的最理想的运动状况就是身体做初速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那么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公式v=gt,  重力加速度g=9.8米/秒2,是一定的,身体向下可能得到的最大末速度v就仅仅取决于身体向下运动的时间t,既然是“骤然”“松”“沉”,时间t就只能是一瞬间的工夫,也就是说t近似等于零,最多也不会超过0.1秒,这样的话v=gt=9.8米/秒2×0.1秒=0.98米/秒≈1米/秒。可见身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最大“向下的速度”是很小的,不会大于冲拳可以达到的最大末速度。”这一评论的主要逻辑就是太极拳的“沉”最可能的是“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沉”的动态时间越长,速度就越快;而既然太极拳实际“沉”的动态时间是骤然的极小,那么,“沉”的加速度也肯定是很小的;而加速度是与力成正比的,加速度很小对地面的作用力当然也是不大的,反馈到手臂的力也当然是不大的了,因此,就可以证明我所说的太极拳所使用的传递性的力量大于长拳类武术使用的力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了。
 
  我认为这种推理是自以为是、脱离实际、想当然的信口之言,我是十分不能认同的。其所认为的太极拳的“沉”是“自由落体运动”更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物理学所谓的“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忽略了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研究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运动”,被认为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重力加速度”,一般用符号“g”表示。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单位,目前国际上取g=9.80665m/s2作为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在通常的计算中取g=9.8m/s2,一般计算中也可以取10m/s2。所谓“10 m/s2”的意思是自由下落物体是匀变速直线下落的,每经过1秒,就比前1秒末的速度增加10米/每秒。比如任何大小质量的物体从高处由静止(就是初速度为0)下落,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10米/每秒,第二秒末的速度就是20米/每秒……第五秒末的速度就是50米/每秒。由此可见,“自由落体运动”与太极拳之“沉”有如下4点显著不同:
 
  ①“自由落体运动”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就是有一定的下落距离,也就是就等效的“自由落体运动”而言,也必然有全体下落、脚下踏空的感觉。而太极拳发劲的“沉”开始就是脚与地面完全相接触的、头部向上“顶劲”的上下对撑,不存在全体下落、两脚“踏空”的感觉,就是说全身都没有等效的“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与“有一定的下落距离”感觉的。
 
  ②“自由落体运动”是完全被动的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即“重力加速度”是与地球的引力有关的,是一定的,与物体自己的主动用力是无关的。而太极拳的“沉”既与地球引力有关,又不是以地球引力为主要因素的,而是主要以自己主动的在“顶劲”前提下的向下之内力的作用所引起的,这种主动运动是“变速运动”,但极难证明是“匀变速运动”,更不可能是被动的“匀变速运动”。
 
  ③“自由落体运动”的最大即时末速度与所经过的时间有关,由静止开始下落,经过的时间越长,最末的即时末速度越快。太极拳发劲的“沉”则不存在主动“沉”的时间越长,即时末速度越快这样的情况;相反,如果骤然“松沉”的时间相对越长,向下作用的速度必然是相对越小的。
 
  ④“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竖直向下,太极拳“沉”的方向则既有竖直向下的,往往还有斜向下的。
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沉”与“自由落体运动”基本上是不同的、是对不上号的。将太极拳的“沉”说成“最可能出现的最理想的运动状况就是身体做初速为零的自由落体运动”反映出完全没有太极拳之“沉”的实际经验,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想象,是错误的。太极拳的“沉”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是不是正确锻炼太极拳之“沉”的问题。如果比照“自由落体运动”的种种感觉去锻炼太极拳的“松沉”,那么,其结果必然是缘木求鱼。
 
  (四)太极拳的“沉”不能从“失重”中去练
 
  现代有位太极拳名家在他的著作里反复讲“松沉”的要领说:“脚平松落地,方可与大地融为一体,脚神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深入地下,根基十分稳固,脚越松,根基稳而越显牢固,功夫日渐增长,身体好象一个铸入地下的水泥柱,撼之不动”,然而又说:“拳家真正在脚下用功,一点力不挂,脚便有上浮之感,也就是我们苦苦追求的离虚,这是脚下根基放松之功成。如果仍然松不下来,可借一些松软的场地去找脚松的感觉。……有人云:‘站上厚毯找脚松,脚下离虚入仙境’”,还说:“ 如何中正,是“忽隐忽现”的中正,是双脚与大地离虚,是飘飘欲仙的中正”。他的这种说法不仅相互矛盾,而且有不少都是错误的。的确,在厚毯与松软的场地上也是可以锻炼“松沉”的,“松沉”确实不是脚的局部主动用力,但“松沉”的感觉绝对不是“脚便有上浮之感”、“双脚与大地离虚”与“飘飘欲仙”。这些感觉也绝对不是太极拳“轻灵”的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是属于“失重”的感觉,也就是“浮”的感觉。而2011年4月也确有人在我的博客评论里说:“从失重中去松”。反映确实是有人认为“失重”感觉就是“松沉”。我对“松沉”的认识则与此相反,认为不能从“失重”中去体验“松沉”。相反,我认为应该是从“超重”中去体验“松沉”,当然,“松沉”又不是“超重”。
 
  什么叫做“失重”与“超重”?物理学说明:“失重”是与“超重”相反的物理现象,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而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这里应该注意“向下的作用”。不合格的电梯会突然升起,乘电梯的人在此瞬间就会“超重”,人就会既感到往上升,又感到全身的血往下冲,脚底沉重,这种感觉正是突然“松沉”加强的感觉。而不合格的电梯会突然下降,乘电梯的人在此瞬间就会“失重”, 人就会既感到往下坠,脚底轻浮无根,又感到全身的血往上冲,这种感觉正是失去“松沉”被人“拔根”的感觉。或者可以这样说:“超重”的感觉就是突然尤其“脚踏实地”的感觉,是重量突然增加的现象;而“失重”的感觉就是平时所谓的“失足踩空”的脚踏不到实地的感觉,是重量突然减少的现象。失去地球引力的太空宇宙飞船里的人就是属于“失重”的状态。如果用人体秤来判断“超重”还是“失重”,那么人站在人体秤上,突然蹲下,人体秤的重量指示就会骤然减少,这就是物理学所说的“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那就是“失重”。而人体秤上蹲下的人突然站起来,人体秤的重量指示就会骤然增大,就是物理学所说的“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重力的现象”,那就是“超重”。
 
  太极拳所谓的“放松”,重大的实质之一就是肌纤维的放松状态与静态不用力时差别不大甚至没有区别,全身肢体各关节的关节囊、肌腱、韧带等等的紧张牵拉到了最小的限度。有的人以肌肉有没有柔软鉴别有没有放松这是片面的。因为有的健壮的人,肌肉在静态不用力放松时也不是明显柔软的,因此,以相同的柔软作为不同的人鉴别有没有放松的标准是不正确的。而人放松时,全身肢体各肌肉就会有尤其向下沉坠的趋向、各关节就有尤其灵活的被动性。这样的人体如果浸入水中,手臂与脚就会像是在宇宙的太空中浮起来。其原因主要就是各关节尤其灵活的被动性,手臂与脚的重力小于水的浮力而被水的浮力抬了起来,并不是手臂与脚“失重”了。然而这样放松的人体在地球的陆地,手臂与脚的重力是必然大于空气浮力的,这种情况下,太极拳“放松”肢体的特征就是肢体尤其的“沉坠”。而对于人体的骨骼而言,用力不用力其骨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脊柱的挺立是不受影响的。因此,太极拳所谓“放松”的人体在陆地上必然是肉沉脊柱不沉的。也就是说,对于太极拳而言,“松”必然是脊柱挺立肌肉发“沉”的。这样,凡是太极拳尤其的“松沉”都是既有头向上顶住的感觉,又有全身肌肉发“沉”、脚向下踏实的感觉。因此,“松沉”不能想象为“失重”的脚有下陷感;而是必须有全身的肉与血下降、两脚踏实,同时头有上顶的感觉。现代还有人将这种感觉称之为“骨升肉降”,这种说法有些玄虚,但实际上说的就是“松沉”感觉。由此也可见,太极拳的“沉”是必然有“顶”的,无“顶”之“沉”绝不是太极拳的“沉”。而从“失重”的感觉中去锻炼“松沉”则肯定是错误的。因此,太极拳“沉”的感觉究竟是“超重”还是“失重”也不是与实践无关的单纯的理论问题。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646.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