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修炼的哲理诠释(正文)

太极拳修炼的哲理诠释

2012-03-27   苏清标
核心提示:  对于太极拳的体认,要以皈依于太极的性理,积极的实践修炼态度来加以认识太极拳,太极拳不只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身心灵一体...
  
 
  对于太极拳的体认,要以皈依于太极的性理,积极的实践修炼态度来加以认识太极拳,太极拳不只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身心灵一体修炼且富有实践辩証的力行哲学。对它的研究不只是从众多文献中,文字义理的分析,重要的是透过力行实践,向上追溯古文献的真义体証,而以现代的学术语言,作全面的理解与诠释,发掘出可能隐含的现代哲学义涵,为现代学术界所接受,能在学术舞台上释放出它的意义来,如此,太极拳才不至于沦为江湖化、粗俗化,成为有术无学,江湖卖艺的玩艺儿的命运。
  太极拳的修炼是结合形上的理法与形下的拳功合而为一,落实于生活世界及历史传承而展开的,或者可说太极拳的修炼必须正视到太极的理法、实拳本身、及自我实践三者一体的互动关联上。而问题的核心则在于「实践」的落实。其实践是由人之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大生命体对于太极性理的根源之探问与契入而引发的生命动力,乃艺道一体、阴阳合和、浑化太极的体用哲学。经过笔者研究的析理、诠释,可将其实践的内涵概括为五点:

  一为契合太极性理的理法掌握,

  二为立身中正的身形结构的建立,

  三为因应随顺的互动之道,

  四为德艺畅流的艺业修炼,

  五为艺道一体的道化人生。分述如下:

  一、契合太极性理的理法掌握

  太极拳之所以名为「太极拳」,就是因为这种拳术的技艺在意识与型态方面的结构体系,是凭借着太极性理的思想体系所醇化以及转化所形成的;阴与阳之间的发展状况,以及其求善的动态,坤与干之间的空间变化,以及其永动不滞的时间来往。有其现象,有其形象,那可以效法与可以应用的理法,此就是具有变化性的太极的性质。太极拳就是以这种思想为基础,转化规创而成其形而上的意识与形而下的型态,用作崇尚精诚以体认宇宙万有之所关,崇尚优而为之以充实人生,崇尚克己修炼以变化气质的修炼过程。练太极拳就是在认识宇宙与充实人生。

  肇造宇宙万象共同一致的元始基因,就是所谓的「太极」,太极性理的思想体系,是宇宙万物间最高层的法则性的观念,太极拳就是这种法则的具体化。修炼太极拳就是掌握太极性理所演化的拳理拳法,换句话说修炼太极拳也是认识太极思想最有效的下手功夫。

  二、立身中正的身形结构

  太极的本意即是圆满无缺,无缺陷处,无凹凸处。动将起来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种屈伸开合听自由,运转如意,松通无碍,是人体结构合乎太极的理则所表现出来的形象。立身中正就是促使太极拳运转圆满无缺的法则,能立身中正,建立「中」与「正」的身形结构,才能使「松」得以发挥,而进入心的修炼,进而使身心皆能符合中正之理,中正而能松则能达于「和」之境地。

  立身中正就是人体结构上的竖轴,由头顶骨的顶点引下垂一线到尾闾骨尖端所成。这一跟轴能够通过?之顶端垂直地面,即拳论上所谓「尾闾中正顶头悬」。立身中正的修炼就是掌握身体的竖轴,在实拳的运动上达到不偏不移的周身运动。能立身中正,则重力对人体的影响,除了重量由腿负担之外,胯以上的重力几乎都可以由人体的骨架自然的支撑着,使肌肉、筋腱由于不受立,而得到全身皆能放松,关节也能够灵活运转。立身中正时,因转动惯量很小,容易转动,且身体易于松弛到脚底,使身体如不倒翁状,不易被推倒。

  在形式动作上我们常要求肩与胯平,在人体的结构上来看就是「工」字的结构,竖轴是垂直地面,以腰际为中点;上身具有一个横轴就是由两肩一线连接而成;下肢亦具有一横轴,由两胯引一横线而构成。这两横轴不但要平行,且须在同一个铅垂面上,要达到如此,身体竖轴非立身中正不可。「工」字的结构是太极拳形式运动上客观的参考标准,标准确立,知觉运动上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得正确的内知觉,身体受重力场的重量感转换为身体结构的位置感才能得到正确的体认,否则成为各说各话,无一准则可言。

  立身中正的精准掌握,则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提到的「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移」与「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与十三势歌中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等总总描述才能真正的领会。

  徐哲东在《太极拳发微》一书对于立身中正的掌握称为时中,他说:

  天下事物皆相反而相济也。夫相反相济之谓和,和则一。和之一,非执一偏至之谓也。以是推言力之用,力均则平,平由相反而相济。能平,则两力若不存焉,是以相济成和。若夫一呼一吸,一动一静相济成和,则为致一之虚。身心能虚,成和之修也,成和之修,肇乎用力之至均。用力之至均,在乎随宜而得中。

  从徐哲东的论述,能立身中正,才能显现出虚灵无碍的身心,因为立身中正,使身上的合力等于零,达到相反相济的中和之境,力量平均分布于全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抵消,两种力量好像不存在于体内,身心犹如虚空,存在的只是一明敏不昧的知觉性能。因此一呼一吸,一动一静,皆能相反相济以成中和之道,成如易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能立身中正,身心虚灵,太极拳即是道的体现。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44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