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内功的特点及功理(正文)

太极内功的特点及功理

2012-03-21   梅墨生整理
核心提示:  欲习练太极内功,首先要了解太极内功及其道理。明理才能练好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术的深化与补充,它既是太极拳经过套路学习...
  
 
  欲习练太极内功,首先要了解太极内功及其道理。明理才能练好功。太极内功是太极拳术的深化与补充,它既是太极拳经过套路学习、盘架子、揣摩架子,和不断修正身体意气形招式后的进一步的深化功法,同时也是一种补充功法和独立功法,具有健身、祛病、强功、技击的多重功效。

 
  一、什么是太极内功?
    
  太极内功与太极拳是表里内外关系。内功是炼神意气劲的,拳架是练筋骨肢体的,外导内引,内外双修,才能练成“周身一家”的混元劲。中医及传统养生学认为,气是生命的本源,元气(真气)是生命之宝,元气充沛则生命力健旺。而内家拳则称元气为丹田气。拳论有“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的说法。气功的概念提出是上世纪的事,而关于炼气之术则源远流长。气功疗法散布于儒释道医武俗各界,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个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部分。可以说,气学是中华学问的根本之学,而炼养气之术正是祖国医学与养生学的关键。追溯历代典籍不难发现,相关论述比比皆是。上古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讲到了很多养生道理和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提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名医扁鹊所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而三国时华佗的“五禽戏”也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锻炼方法。魏晋时期的道教人物葛洪所著《抱朴子·别旨》篇专论了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晋陶弘景所著《养性延命录》中也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养性》中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此后历代中医与武术书籍中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炼气养生之功法。由此可见,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历来有“医武相通”、“易武相通”之说,显然太极拳与气功有着密切关系。就气功而言,太极拳是气功中的“外功”,就太极拳而言,气功是太极拳里的“内功”。本文所说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修炼的一种却病、保健、延年,并能增强太极拳技击功力,即产生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
    
  本功法将内功与外功相结合,是以意守命门部位、充实丹田和带脉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壮腰健肾,炼气强身,并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功法。它是动静相兼,内外合一的完整功法。历来武术家知之不多,知之者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多视荛至宝,密不传人。

 
  二、命门所在
   
  《难经》有人体腰部“左为肾,右为命门”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基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此谓生长之门,应指命门。武术传统理论提出:“命门在两肾之间,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系胞,生津为液,乃人生强弱之关键。命门火蒸腾,能化而为气为血,升而为神,张而生肌,动而为力,神旺气足,身体强健。反之,如面色苍白,腰痛膝冷,足痹骨酸,阳事痿弱等诸症,皆起于命门受损,牵连肾部,故腰部于人身甚为重要。设能练之得法,则身弱者,必能臻于健康之境……如能习之以恒,则皮肤滋润,面现红色,两耳发赤……眼珠光泽,有神有色,舌底津液不思小饮,此乃命门火充足之象,实于健康大有关系。”这段记载,说明了两肾中间为命门。其实,无论是右为命门,还是中间为命门,大体部位都是在后腰。在腰部命门练功,其强腰健肾作用都是显著的。命门在两肾中间,可以说明,由太极拳和气功合而为一的太极内功,在医疗保健上的作用是可以理解和肯定的,关键在于掌握运用得当。
    
  太极内功是道家气功与内家拳术的结合。内家功夫必练内功。鲁迅曾说:“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家)”。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都是向内的”。所以说,修炼传统功夫必重视内修内炼内养,否则不会有所成就。古代道家以长生久视修道成仙为终极理想,远白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即已有“仙道”之学。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确记载黄帝曾问道于仙人广成子。而黄帝与医师岐伯的问答也被《内经》所记述。可见,关于道家仙学、医学、养生学、内丹学与武学之历史由来已久,其间存在着广泛而微妙的联系。只是由于“道隐无名”,历来功法传承较为隐秘,以致“从来火候少人知”罢了。
 
  三、内功与内丹学的关系
    
  欲练太极拳,应修太极内功;欲修太极内功,应知道家内丹学。由于道家内丹之学既博大精深又真伪杂芜,限于篇幅和水平,本书不拟多所涉及,仅仅提出太极内功与之必不可少的相关性而已。但这个相关性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太极拳与内功是道家的内外动静性命双修的一体两面。内功是内丹的动态修炼,内丹是内功的静态修炼;内功是内丹的初阶,内丹是内功的高级;内功是内丹的外化与施用于人,是养生和技击功能兼备的功法与途径。明白了上述道理和区别,就清楚了内功的特点和宗旨,也就有路径可循,不会盲修瞎练了。
     
  内丹学家、中医、太极拳家胡海牙老师说: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仙学指南》)。说穿了,太极拳功正是性命双修之功,内外双修之学。明乎此,则可寻阶由径、登堂人室、窥密见奥,以成就健康长寿之道。内丹学所谓的“外药”是“立命”的东西,也即生命的根本,内功所要积累充实炼养的也正是它。易学认为,“气”有先天气和后天气之分,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由后天返还先天,进而先后天混元合一,也就是天人合一。太极内功以丹田(脐下腹后腰前区域)和命门(两肾中间区域)为做功之地,就是紧紧抓住生命的本根部位。传统养生学认为,肚脐为“生门”,命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部位)为“密户”。这些地方是人体这个生命体的生死门户,围绕相关部位做功便可增强生命能量,激发生命活力,进而改变体能,变化气质,升华生命质量和境界,同时也可以施放出过人功夫。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38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