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道教内丹学者与气功大师正是直观地或唯象地把“太极图”看成是一张人体气功功能态下的脑电图,太极拳是直接以大脑为首要对象的锻炼方法,本来就是通过对“心”(即大脑古代以为心是思维器官)的调节控制,以太极拳功能态进入气功功能态。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太极拳的锻炼,首先和主要的是引起脑电的变化,古代内丹太极理论认识到气功也就是以“心”(大脑)练气,养气和用气的自我修炼功夫,通过调心、调息、调身这“三调”充分发挥意念在调控机体内部功能中的主导作用,达到意与气,心与气,心与身之间的辩证统一,他们强调心为君,心主神明,人身精、气、神,?“奇”,心藏神,太极拳锻炼,首先要求调心凝神,静养心神,才能增强真气。不管各门各派,特别道教内丹派无论炼性功、炼命功,还是性命兼修,归根到底都是一个炼“心”的问题。而机体的各种变化反应都是集中反应到“心”(大脑)上。太极拳专家顾留馨作的《陈式太极拳》一书中第一个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心何其重要,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又是行气练气的拳,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一举一动能做到“意到气到”,刻刻留意在腰间,处处以肾相合,肾为水,人生之命,久练后就有一种内气,这种气国内外学者说法不一致。有人说此气就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人体动则生物电位升高,人体静则生物电位降低。因此,气功态下“心”(大脑)调节控制着机体的各种变化反应,而机体的各种变化反应又都反应到“心”(大脑),这正是太极图被丹家视为“脑电图”,这又是脑电图揭开气功态的全部奥秘的根本依据的原因。
古代太极理论家从气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心”比喻为一面反映整个人体气功功能的镜子;有的喻之为心如“明镜”。这是通过“心”的用“意”(即炼“心”)描述了周天修炼的全过程与整个太极拳的气功态下机体的变化,“心”成了一面反映整个机体气功态的“玄妙镜”――脑电图。
心火内照
心之所以为镜,是因为按中医理论,五行配五脏,“心者,五脏六腑是大主也”。心属火,开窍于目,所以心火外照,则目能外观万物;心火内照,则心能视脏腑。内丹太极理论认为,人体从非气功功能态转到气功功能态就是一个由目外视到心内明的过程。如太极拳的桩功需要闭目内视,摄心归一,返观内照“返光内照者回返其驰外之真意,以观照其内也。”“心”返观内照不仅是内视到五脏六腑的整个机体的变化,而且首先是内视到五脏六腑之“大主”即心的变化,这是以“心”(大脑)观“心”(大脑)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成为反映“心”自己的镜子,可见“心”是何其重要,修炼太极拳“心”是第一,对老师要忠心,相处朋友要诚心,学习要虚心,对太极拳要专心……,“心”自己的镜子,又是一幅现代意义的脑电图,而“太极图”恰恰正是这样的一张反映气功态下人体变化和大脑变化的“阴阳镜”。
取坎填离
一张太极图就是取坎填离的描述图像,“太极图”又称“坎离交媾之图”。丹家以心(脑)为离,以肾为坎,取坎填离又称“还精补脑”,是说炼取下元真气上升于脑,是炼精化气的小周天修炼,它直接反映了气功态下脑的变化。
中医学把人体心火肾水的升降协调,交通流转和维持人生理的动态平衡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即济。”太极拳的修炼,以意念把精气神运到三丹田烹炼,必须用“水火”。心为阳、为火、为离( ),肾为阴、为水、为坎( ),内丹修炼就是要将坎卦中间的阳“--”回复到离卦中间的阴“- -”的位置上去。由后天返先天,使离卦变为纯阳的乾卦( ),这就叫做取坎填离,也就是坎离交媾,心肾相交,水火即济,这一动态的太极S结构把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全过程概括了出来。
古人留下来的高等文化,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太极拳的黑白,太极S的结构,所在太极拳中的“动、静”、“阴、阳”、螺旋、翻臀都表现了太极拳的内涵。
大小周天火候
太极图,道家丹家太极拳家,最早认为太极图是描述火候的丹诀,因此才向来最被视为不传之秘,周天修炼必须用意念来控制调节呼吸(调息),这种用意念来对呼吸进行不同的控制调节就表现为修炼的火候。火有文火、武火、自然之火。文火是意念指导下的弱呼吸,武火是意念指导下的强呼吸,自然之火是不用意念纯任自然的呼吸,丹家又把武火称为“阳息”,文火称为“阴消”,自然之火称为“沐浴”,“太极图”又成为对周天功法进阳火,退阴符火候的图像描述,由于周天修炼,功法分炼精化气的小周天功法与炼气化神的大周天功法两种,所以丹家用“太极图”来分别描述小周天火候与大周天火候。
小周天的火候,是太极拳内功修炼的第一阶段,炼精化气的功夫,必经三丹田烹炼,三丹田全打通后,意对呼吸的控制就应“当吸机之阖,我则转而至乾,以升为进也;当吸机之辟,我则转而至坤,以降为退也”,达到“呼接天根”---头,“呼接地根”---腹,小周天循环,以坎离二卦为日月,(即太极图中阴阳鱼眼),小周天的练习是根据时辰、拳式、阳息、阴消,经老师指点,慢慢习练。
大周天的火候,是在小周天阶段上进行,内气的运行除沿任督二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流动,故称为大周天。
太极拳家对火候看得重要,能掌握火候步步深入,再用心悟练,拳无止境学到老,只管攀登莫问高。探讨太极拳奥妙是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太极、阴阳、心、肾的探讨是太极拳练习的必走之路,经常对照这面镜子,查找不足,反复修炼。
太极图已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太极科学是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的革命,将会放射出更加夺目的真理光辉,时刻把握好这火候,研究道家之术,道家领路,武当带头,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武当武术)更加光辉灿烂,造福于人类,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胸背姿势,拳论上讲首先要做到“含胸拔背”。这个要求经常被人误解,做成扣胸驼背的样子,既难看,又不利于健康。所以有人提出“含胸不在胸,在胸则成病”等诀言,以纠正扣胸驼背的毛病。“含胸”的意思即胸不用力外挺,换句话说即仅仅两臂微微内合,胸肌松弛,不要挺胸努气。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即做到脊背舒展自然。“含胸拔背”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姿势,在呼气,身法下降,手做推、按动作时多需“含胸拔背”。因而,在吸气时胸部宜做到宽舒,此时只要做到松肩就会有利于腹式呼吸。呼气时所有肋骨及其附着肌肉皆随地心引力(自重)自然弧形下降松沉,胸廓缩小,这就叫做“束肋下气”。胸间松开,能呼吸舒畅,胸部紧张或故意憋气,则破坏呼吸的自然深长。因此,平时也尽量保持“胸松氛氛,腹沉甸甸”,对练好太极拳也是很重要的。 腹:太极拳理论中有“腹松、气敛入骨”、“宽胸实腹”或“空胸实腹”的提法,使人颇难理解。到底是“松腹”,还是“实腹”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只有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腹肌紧张,也就是说做到“松腹”,才能保持呼吸深长匀静,加大腹式呼吸或横膈膜运动,使腹内压变化加大,从而使腹内脏器得到“按摩”,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营养的吸收和新陈代谢。这样渐渐就像有“气”充实于腹内,也就是所谓“实腹”,气沉小腹,由此可见,能“松腹”,才能达到“实腹”,而且“实腹”绝不是使腹肌故意紧张,而是指“腹内松净气腾然”之气充于腹的感觉。因此,初练拳的人要从松腹练起,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有“实腹”的感觉出现,绝不要急于追求“实腹”。如果故意努气,反而会破坏“实腹”境界的出现。为了做到松腹,除了保持平静心情之外,还要注意练拳的姿势。比如,揽雀尾按式前的上体后坐,若忽略了含胸拔背、溜臀(裹臀或敛臀)、吸胯(屈胯),而形成后仰状态,呼吸变得短促表浅,腹壁紧张,那就根本谈不上“松腹”了。练太极拳时,腹部左右拧转,对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皆可起到锻炼怍用。太极拳中的左右蹬脚等对腹直肌锻炼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深长呼吸时,腹部一张一弛,也可以锻炼腹肌。在推手练习时,发力动作对腹肌的加强很有效。
腰:在太极拳理论中,有“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论述,显示了腰部的重要性。“刻刻留心在腰问”,“腰为车轴”,“练拳不练腰,终生艺难高”,“活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由腰腿求之”,“腰似螺丝,腿似钻”等论述,这些都说明腰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何才能使运动中腰部姿势正确,无疑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做好松、垂、直三个字,腰部姿势大体就可以了。在太极拳理论中,对腰部姿势的说法不一,有弓腰、直腰、填腰、坐腰、塌腰等。其实,这些不同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字面上看,这些词似有互相矛盾的地方,如果按医学观点加以分析,就可看到实质上它们对腰部姿势的要求都是为了达到减少腰椎向前弯的曲度。譬如,直腰和弓腰,表面上看这是两种相反的提法,但两者的做法和要求都是尽可能消除腰弯的前曲度。从医学观点看,直腰比较合理,弓腰易被误解成鞠躬状的弯腰。但是,练拳中做好直腰,也确实有腰部微微后弓的感觉。这仅仅是腰弯展直的一种错觉,倘若我们正确利用这种“弓腰感觉”,就能达到腰部外形的平直,就像将腰窝(脊柱两侧和十二肋下的陷窝)填满似的(这可以用手摸查出来),所以又称为填腰。这是促使前曲腰弯展直的一个有效方法。至于松腰、坐腰、下口塌腰,也都是从各个角度或方面为了做好直腰而提出的有效措施。此外,垂臀或尾闾前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做好直腰。 有些人直腰姿势做不好,是忽略了其它部位对腰部的配合。要想做好直腰,除了要做到腰部松沉舒展之外,屈胯(又叫吸胯、切胯、松胯、落胯或坐胯等)和屈膝是最重要的环节。屈胯屈膝,也是腰弯伸直后的一种巧妙的补偿办法,不仅使直腰容易做好,而且屈膝前弯还能代替部分腰弯的生理要求。从生物力学的观点看来,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腿部肌肉的效能。大家知道,腰部肌肉大部分的起止点相距较近,肌肉较短,杠杆作用及力学效能不大,而膝及髋关节解剖构造坚固,肌肉起止点距离较长,肌肉也粗大得多,杠杆作用效能也强。当然,这样做法无论在盘架子或推手都较为有益,便于发力。屈膝,大腿后部肌肉则处于松弛状态,因之骨盆易于活动,髋关节转动亦很灵活,也保证了腰骶关节转动自然。腰骶关节灵活,是“活腰”的关键。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两腿一般不宜成为笔直状态,膝关节应适当留一些曲度,以免大腿后部肌肉和胯旁诸肌紧张将骨盆固定过死,影响姿势的转换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