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正文)

太极拳的精髓---混元运动

2012-03-01   少林与太极
核心提示: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
  
 
  陈式太极拳在强调缠丝劲的基础上,上肢运动有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八门劲别和通背劲、对称劲,中间有“胸腰运化”,下肢有朋、捋、挤、靠、采及进、退、顾、盼、定五步和“裆走下弧”,这些合到一起产生的劲称为“混元劲”。
 
 
                为了在太极拳技击对抗中走出“混元劲”来,有如下要求:逢力必 朋, 逢朋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这些要求包含在每个动作中,而且是在瞬间同时完成的。
 
 
               细心的读者可以对以上16字诀认真揣摩体会。
 
              下边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混元运动的规律。
 
 
               一、六个方向的圆
 
              太极拳运动的肢体运行轨迹非圆即弧。弧是圆的一部分,可归入圆中进行讨论。
 
              我们先来定义:具有六个方向的力称为“混元力”,也就是说,“混元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拥有六个方向——前、后、左、右、上、下,即立体的圆。
 
              有的人虽然走得也是圆,也是弧,但只有四个方向,这样的力不能构成“混元力”。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的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
 
              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精妙之处。
 
              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无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在这个具有六个方向的劲力之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 “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下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关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式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二、肢体的公转和自转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形式是公转加上自转。太极拳运动中以腰脊为轴,身体各关节的运动也是公转与自转的同步交叉运动。
 
               一般来说,下关节对上关节而言是自转;上关节对下关节而言是公转;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是自转,后关节对前关节而是言是公转。
 
               自转相对于公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大,公转相对于自转时关节运动的幅度要小——这里讲的是在走缠丝劲时关节运动的规律。
 
              上肢运动相对于腰脊来说,腰脊是公转,手臂是自转。说腰脊的转动幅度大于手臂是不对的,打击腿(抬起的腿)与腰脊的关系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腿要承担自身的重量,相对来说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膝关节的前边一节,可它自转的幅度并不大,而膝关节转动的幅度更大一些,这是特殊情况。因为脚在抓地的时候要生根,要向下渗透,拧转,所以脚不可能像手一样画那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太极拳运动要求我们明三节——梢节、中节、根节。全身多处分三节,比如:手分三节,臂分三节,胸腰、下肢亦分三节。没有了公转和自转,便分不出三节来,自然也没有“节节贯串”可谈。所以公转和自转学说是建立在“节节分家”基础上的。
 
 
              明白了公转与自转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做到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因此公转与自转是“节节贯串”的外在运动形式。
 
              人们常出现的毛病是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这样不可能有“节节分家”的效果。后关节运动大于前关节运动也是不对的,因为这里缺少了梢节意识,不可能达到“空”“灵”“活”“脆”的效果。
 
              在对抗中,没有自传就不可能接收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没有公转则自传就失掉了轴心的根基,肢体运动就会显得飘浮无力。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系主要是为了周身的协调,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可称作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2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