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的“三大于”
太极拳锻炼如果能够着重于“内”,各种外形动态姿势才会真正有了太极拳的意义,才能在锻炼中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特有效果的味道,也才是真正开始太极拳的锻炼,也才能最便捷地学会太极拳。不然,外形不论似乎是多么正确,几乎是不可能有太极拳特有效果味道的,外形也不可能是真正正确的,太极拳理想的健身和武术功效也是不可能得到的。所以,太极拳锻炼之初步就应该着重于“内之是求”。那么,如何“内之是求”呢?这个问题是许多太极拳学练者很想了解的,也是应该了解明白的。
宋书铭先生所遗留的相传是许宣平所作的《三十七周身大用论》精辟地指出了太极拳的三大基本特性是“心静”、“气流行”与“猴头永不抛”。这“心静”是太极拳所有功能之所以能够取得的精神根本;这“气流行”就是指要使用人体传递性的力量,这样才能保证全身放松而“不用力”,是太极拳动作的根本;而这“猴头”应是古人对“喉头”的谐音假借写法,其所隐寓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要让躯体不会接受攻击性外力的作用,因为人的躯体当正面受到了外力作用就可能会向后倾仰而喉头朝天,所以,这“猴头永不抛”其实是指要使得攻击的对方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终不得力”,对于太极拳而言这“猴头永不抛”其实就是指沾粘连随,这沾粘连随则如王宗岳所说的是太极拳的武术根本。
太极拳的“内之是求”自然应该从太极拳的三大基本特性出发。对于这一问题,现侨居美国的李品银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上海初涉太极拳时就总结出很可贵的一个经验,被概括为“下大于上、后大于前、内大于外”,简称为“三大于”。李品银先生当时曾征求他的老师濮冰如前辈的意见,当即得到兼为杨澄甫、李景林、叶大密先生之弟子的濮冰如前辈的赞赏。李品银先生在2009年《精武》杂志上的连载文章中对这“三大于”的称谓又略有改动,但我认为还是这“下大于上、后大于前、内大于外”称谓好。《精武》杂志上李品银先生的连载文章发表前,李品银先生的学生廖达中先生第一次告诉我这“三大于”时,真的是令我感到拍案叫绝。太极拳真可说是“大道至简”,如果加以哲学抽象,太极拳可以用“虽动犹静”这四个字来表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则是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匙,而这“三大于”就是得到这把金钥匙的方法。初学者如果能够处处注意这“三大于”,就会象是攀登泰山找到了有扶手的阶梯;而许多学练太极拳几十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者如果能够处处注意这“三大于”,也会很快找到太极拳之门的。当然,这“三大于”就字面而言是抽象的,各人完全可能发生不同概念的理解,但从太极拳的三大基本特性而言,太极拳“三大于”的概念是确定的。那就是“三大于”反映了太极拳动作和劲力的主次、源流、先后等,反映了《十三势歌》和《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说的“变转虚实”;“三大于”既是对太极拳同一个行为反应的说明,是不能拆分开来的,而从某一角度说又是有所区别的。我是以“三大于”如下认识来作为自己经验总结的。
(二)“下大于上”
按照“三大于”来学练太极拳,首先要着重于“下大于上”。“下大于上”的实质就是古经典拳谱所说的“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练太极拳要做到大松大软局部不用力就必须学会使用传递性力量也就是“气流行”的技能,因为只有躯体和手臂能够被传递性的力量作用动了,躯体和手臂才能够达到太极拳真正的大松大软,从而才能使得攻击的对方找不到力的着落部位,才能使得手臂发出比手臂大得多的力量来等。这传递性的力量,太极拳古经典拳谱和《杨氏老谱》均称其为“气”或“劲”,古经典拳还明确指出“气”的“其根在脚”。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一切劲力都必须由脚而起。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首先的、着重的是脚,脚之上则均是其后的、次要的。具体地说,每一个动作都要如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中所说的脚要“极力”地“蹬劲”;也就是孙南馨先生在他的两本太极拳著作中再三强调的“太极拳的动作其动力源均由脚底而起……均必须由两脚底的蹬地和脚趾抓地的贴地拧旋,带动臀部及两胯,由臀部及两胯带动上身,带动两臂、两手。”“两手、两臂好似空中飘带,只维持不掉下即可。”太极拳的“气”或“劲”就象是反光灯,反光灯照到远处的光束是经过反射发出去的,不是光源直接发出去的;太极拳的“气”或“劲”也都是必须由于地面的反作用所引起的人体劲力向上反馈传递的,所以,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脚蹬地所引起的,不是由脚以外的身上某一部位直接发出去的。当然,这脚蹬地并不是用脚局部的力量,而是凭借“虚领顶劲”之全身放松的“沉”所引起的;“沉”的力量小,发生传递于手臂的力量也就是“气”就小;“沉”的力量大,发生传递于手臂的力量被称为的“劲”就大,这“劲”的实质也就是“气”。可见太极拳是离不开“沉”的。比如太极拳武术应用必须“轻灵”和消除“双重”,这“轻灵”和消除“双重”也是离不开“沉”的,因为只有一脚之如入地三尺之“沉”,另一移动的脚才能如履薄冰地、十分松软地、落地无声地接触地面,也就是另一脚才能“轻灵”地移动,“双重”也才能消除。有位近些年很有名的人在其太极拳著作中一边反复地说“脚是太极拳之根”,一边又反复地将脚的移动落地与承载体重的着地相混淆,说练太极拳要“双脚与大地离虚”、“飘飘欲仙”,说“脚用力必然有反作用力,失去根基,人的肢体便失去稳固”,这种说法其实是否定了脚为太极拳之根,与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与近代太极拳家的传授正好相反,与每人完全可以实际检验的实践也是不符合的。通过实验可以证实,只有全身的“沉”引起的承载体重的着地脚对地面有很大的作用力,也就是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有较大压强的力量,脚才能与地面紧密接触、人才会有脚如入地三尺之“沉稳”与脚象与地面吸住一样的感觉,才能体现与感觉到“沉”,放松的人才会有力量由脚上传。显然这种“双脚与大地离虚”、“飘飘欲仙”的说法是对太极拳学练的严重误导,如果听信了这样的说法,那么要想学会太极拳就等于是缘木求鱼了。这种由“沉”引起传递性的力量,没有很好放松的初学者往往是需要刻意用较大的下沉之力的,但是,随着放松和“沉”功夫的提高,“沉”就渐渐会成为自然而然无须费力了,似乎纯粹是由自重所自然引起的了。这些都是属于“下大于上”。“下大于上”还是相对而言的,不仅仅是指脚与身,如胯与背、背与手,对于传递性的力量而言,都是属于“下”与“上”的关系。
对于“下”与“上”的动作而言,初学者也应该有先后之别,也就是说应该有时间差,要体验先下后上、由下而上这样过程的味道,做每一个动作就象是在平静的水面中投入了一颗石子,欣赏这向四周扩散的波纹,或者是绞动另一头已经固定的毛巾的一头,体察这一圈一圈的卷曲由绞动的一头往另一头扩延,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达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比如完成搬拦捶的搬拳,动作必须先左脚,再左胯,由以左胯为轴向左转动带动身躯和右拳象绞动毛巾那样地翻转,如果这股绞动的力量没有由胯到达身躯,身躯就不要自动主动;如果这股力量没有由身躯到达右拳,这右拳也不要自动主动;身躯和右拳之动必须是由左胯转动发生的劲力传递所带动的有先后过程地完成,这样习练久了,就会渐渐感到这身躯和右拳其实都是既毫不用力的,然而又是十分有力的这样的味道。这样的练习,下动与上动虽然有明显时间差过程的上下不同步,但渐渐必然会达到下动与上动外形动态没有丝毫时间差和过程的上下同步,也就是达到左脚之动与右拳之搬是同步的、同时的、没有丝毫时间差的和没有过程的,然而在这倏忽间自己又清楚感觉到存在着过程。这样的外形动态没有丝毫时间差和过程的手到脚到才是属于太极拳合格的动作。这样的动作才是具有“下大于上”内涵的真正的太极拳的动作。今年十月底拜访由美返沪的李品银先生,他也数次强调练拳动作要有时间差和过程的意见,反映这种初练拳要有时间差和过程也是他“下大于上”中的一个内涵。
太极拳就力量的强度而言,所有动作也都是“下大于上”的。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气”或“内劲”都必须由于地面的反作用从而引起脚的劲力向上传递,但这“气”或“内劲”又不是地面的反作用力,而是人体上下“相向运动”发生的自身的劲力,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动量传递”;这种情况就象是火箭的发射,火箭的发射和飞行靠的是其尾部向发射和飞行的反方向喷射的力量,这反方向喷射的力量是必然大于火箭的发射和飞行力量的;太极拳这“气”或“内劲”的传递也是如此,是必然“下大于上”的,或者说传递是有衰减的,当然,放松的功夫越差衰减也就越大,而放松功夫再好也是不可能达到百分之一百传递的,所以,太极拳引起动作的下“沉”之力必然是大于传递于手之力量也就是“气”或“内劲”的。这种情况之太极拳的发劲尤其明显,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多次所提到的杨澄甫先生的发劲,都有身子往下一坐的描述,有了真正的太极拳发劲这“一坐”的经验,就必然会体验到这“一坐”作用于地面的力量是大于其手臂发出之力量,也就是“下大于上”的。总而言之,“下大于上”包含着“下源上流”、“下先上后”、“下主上次”,这些内容根据阴阳学说也可以用“下实上虚”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