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拿住“放"字练松功(正文)

拿住“放"字练松功

2012-02-14   张志明
核心提示:  我把太极拳比作鱼,把松比作水,练拳如能扮好,就如鱼得水,鱼在水中能得到的,拳在松中同样能够得到。例如:鱼在水中获得自由...
  
   我把太极拳比作鱼,把松比作水,练拳如能扮好,就如鱼得水,鱼在水中能得到的,拳在松中同样能够得到。例如:鱼在水中获得自由,拳在松中释放压抑、解除束缚、舒展身心;鱼在水中获得营养,拳奎松中体会拳理、贯彻要领、领悟真谛;鱼在水中成长壮大,拳在松中增长功夫、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反过来说,鱼离开水就会死亡,拳离开松就失去灵魂,不论比划得多么像太极拳,都不可能有太极拳的神煎;杨澄甫先生说过:“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

  松很重要,松又很难练。一是难在长期积累的浑身僵滞之力非常顽固,很难在短时期内彻底清除干净;二是难在对自身拙力缺乏自知之明,往往是甩力还自以为没有用力,所以就无法纠正;三是难在对松缺乏足够认识,不知道通过松能将自身重量转化成行拳动力,更不知道怎么松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先人深知于此,所以在松字之前加了一个“放“字,组成‘破松”一词传给我们,意在告诉我们一个简单有效的松法,那就是“放”。一个“放”字,对解决不楚箜病根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对松的分寸拿捏得贴切、准确,对练松的操作形象、具体、传神,只要长期拿住这个‘墩”字去练拳,松功就一天一天逐渐上身了。

一、骨顺肉坠地放下

  骨顺,就是在虚领顶劲的提挈下,一身的骨骼、关节向下垂顺。虽然从实际上说,是脚支撑着腿,腿支撑着胯,胯支撑着腰脊,腰脊支撑着肩、颈、头.但行拳若如是想,就会一节一节地向上挺,就影响沉气。行拳求松,要反过来用意.要像张铁生先生说的:”比如头挂在天上,身子挂在脖颈上.膀子挂在肩上,肘挂在膀子上,而下面又挂着腕和指,其他部位也一样.节节相挂.从头到脚顺流而下.每一节都能感觉到它的自重。”这样.大小骨骼与五脏六腑总汇成一挂。一身的皮肉也挂在骨架上.就像湿衣服挂在衣架上一样.自然地向下垂坠着。这就叫骨顺肉坠。骨顺肉坠是为了放下,是为了不要“提着”“端着”.是为了不与地心引力相对抗。

     有人担心骨肉同时向下松沉会软塌.所以提出了“骨挺肉坠”和”骨撑肉坠”。其实,”骨顺”是基础.是动力.且含有通畅、和谐及-Iil页百顺的意思,只要是”骨顺”了,“骨挺”和“骨撑“也就自然产生了。例如搂膝拗步中的弓步搂推一动,从坐步到弓步,先是脊柱向下松垂.带动上半身“节节相挂”“顺流而下”,达到“骨顺肉坠地放下“,同时以其反作用力提起实脚。当重心移到两脚中间时.上半身意气降到了腰胯,脚、腿意气也同时升到了腰胯。这就是合.紧接着是开。开时.随着重心继续前移.腰以下气向下行.胯向下沉.腿向下顺,脚向下踏.是下半身“节节相挂””顺流而下”“骨顺肉坠地放下”,其反作用力支持脊柱向上伸竖(骨挺)。两步连起来看.虽然是“节节相挂,从头到脚顺流而下”.是全身“骨顺肉坠地放下”.却时时都在对称用力,不存在软塌的问题。

     放下是一个意气向下沉降的过程.放下的结果是能感受到自身重量,沉甸甸的.所以,放下也叫沉。沉,也不是全身毫无区别地一起向下沉.而是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前后之间.凡有对称关系的两个部位总是一边向下沉,这叫偏沉。偏沉的部位是凭着良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内含着重力.像物体自然坠落似的.没有人为痕迹,更无丝毫用力.是骨顺肉坠、自然而然地放下。与偏沉相对称的部位,或是借其反作用力,或是借其杠杆力.呈现出相对偏轻的性质。偏沉与偏轻,是内劲虚实分明的基本特征。偏沉处的依次偏沉过程,就是释放能量,引动偏轻处,引动全身.引动整个拳势的过程。偏沉处主动、先动,偏轻处被动、后动。偏沉处一沉,处处随动,这叫“偏沉则随”。全身一处白有一处偏沉偏轻,处处都有偏沉偏轻的区别。就所有的偏沉处而言.也分不同程度的偏沉,不同顺序的主动、被动。处于中间程度的偏沉处.对于比它更偏轻的部位而言.它是偏沉,是主动.但对于比它更偏沉的部位而言,它又是偏轻,又是被动。全身最有带动作用的偏沉处是实脚一侧的腰腿问,其中重点又在胯底(胯根),即前面腹股沟、外侧胯轴、后面坐骨、内侧大腿根所围绕的一圈。根据拳势的要求,选择实胯的不同起止顺序的偏沉,就能由近及远地带动全身.按着拳势要求自然而然地把动作松出来,即通过骨顺肉坠地放下,把动作“放”出来。

     除此之外.骨顺肉坠第一放下.一是体就松了,心就静了,体内就有了无极的环境.就给静极生动、无极生太极创造了条件:二是重心就低了,立身就正了,各部位协调了,就容易阴阳相济,平衡稳定了:三是沉乃轻之君.因沉给地面的作用力加大了,地面给人体的反作用力也就随之加大了,精神就贯顶了,身体就轻灵了;四是沉为膨之因.因为有沉,肢体纵向就能放长了,横向就能撑圆了,即有“骨撑”感了,再加上有了向上的虚灵顶劲,万法不离的棚劲也就从中产生了。”放下”的好处还能说出几条,很重要,一定要作为松功的主要科目去练。即使是做提脚、举手、竖脊、独立等升起的动作,也不要把主要意念集中在上升方向,而应重点关注其对称部位的“放下”,用“放下”的杠杆力或反作用力支持所需要的上升。

二、伸筋拔骨地放长

     伸筋拔骨就是要求把韧带、关节、肌肉拉长。拉长也不是用力将脚体伸拉得笔直,而是一种放松的方法,是在保持肢体外形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能随机变势、富有弹性的情况下.把意劲放长放远.即常说的形曲劲直.曲中求直:就是要求松伸松拔,动作舒展,躯干与四肢的意气都能从根走到梢,节节贯通,走到走够。
    1,顺脊放长。腰脊是四肢的主宰.腰脊放长能推动四肢放长。腰脊放长应区别进、退、顾、盼等不同拳势,采取不同的放长心法。重心前移时主要是通过气沉丹田(小腹向下放松)和虚领顶劲上下对拉.将身躯放长:重心后坐时,主要是通过尾拄地和神贯顶.上下对拉.将脊柱放长;重心左右移动(如云手)时;主要是通过渐实脚一侧腰以下气向下行,腰以上气向上行。将半边身体放长:不论什么动作,都应通过含胸发挥前胸的支柱作用.以支持脊背上下放长。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06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