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者非常看重太极图,太极图近乎是太极拳者的图腾。但不知什么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是以常见的“双鱼太极图”为太极拳者的摹本和推崇,而对“来氏太极图”视而不见。
笔者经较长时间研究,曾写就《解读太极图》一文(见《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10期),论述了双鱼太极图和来氏太极图的来历、区别和作用,肯定了来氏太极图(图1)对太极拳最具指导性,最能表达太极拳技理。
近来,笔者参悟“太极理论”修炼太极拳,甚觉《解读太极图》一文尚言不尽意,有必要再次解读太极图。
我们知道, “太极”的概念来自《易经》,而《易经》的基础是八卦,八卦是由“一”和“--”二爻的排列组合所构成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形象,这八个形象就是《易经》的原始形态。正是这个原始形态,产生了耳熟能详、人们常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著名论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八卦赘述两句。
《易经》上说,八卦是伏羲发明的。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上虽如此说,但不曾留下卦图,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理学家邵雍(1011—1077年)将卦图公之于世。然,邵雍公布的有两个八卦图,即先天八卦图(图2)和后天八卦图(图3),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伏羲八卦图、后天文王八卦图。
请看先天八卦图: “乾”天在上, “坤”地在下,“艮”山与“兑”泽互相通气,“震”雷与“巽”风相互搏击,“坎”水与“离”火不相厌弃,好一幅八卦阴阳相错的局面。《易·说卦传》讲:“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先天八卦图由于表现的是天上地下、日东月西的宇宙本体,又传为伏羲所创,故而名之先天伏羲八卦图。
再看后天八卦图。《易·说卦传》曰:“帝出乎震(居东,为春),齐平巽(居东南,为春夏之交)。相见乎离(居南,为夏),致役乎坤(居西南.为夏秋之交),说言(喜悦收成)乎兑(居西,为秋),战乎乾(居西北,为秋冬之交),劳平坎、居北,为冬),成言乎艮(居东北,为冬春之交)。”这是以八卦的形成来描述春夏秋冬四季呈现的生、长、收、藏等阴阳之气流行循环的情况,恰好构成一幅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的圆图。此图据传系文王所绘,故而名为后天文王八卦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