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谈站无极式的时间问题(正文)

谈谈站无极式的时间问题

2012-02-11   童旭东
核心提示:  站无极式不是以时间论功夫,而是以动静论功夫。  那么什么是无极式的动静功夫呢?  无极式的动静是两段功夫。  第一个...
  
 
  站无极式不是以时间论功夫,而是以动静论功夫。
 
  那么什么是无极式的动静功夫呢?
 
  无极式的动静是两段功夫。
 
  第一个阶段是动中求静的功夫。
 
  第二个阶段是静中生动的功夫。
 
  如果作为教拳,话说到这个地步就已经说完了。但今天的人总不满足于此,总要问什么是动中求静?什么是静中生动?
 
  过去如果这么去问,一般是要碰钉子的。
 
  但是我以为今天的人学习拳术,就应该这么去问,只有这么去问才能使东方的艺术与西方的理性发生碰撞,产生有意义的思想火花。有人说没有困难就没有艺术。同样我以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思想。这是题外话。
 
  站孙氏无极式在开始阶段是动中求静。因为孙氏无极式要求两脚成90度,两脚跟相并,如同平地立杆。显然这个姿势是不利于身体平衡的,这正是此式之卓越。
 
  什么是平地立杆呢?就是在开始阶段需要微调其平衡,然后才能立住。站无极式也是如此,开始需要通过大脑的意识去微调身体的平衡。当站到一定程度后,大脑中的意识消失,身体不通过大脑的意识自己调节平衡。于是由动中求静进入最初步的动静合一。
 
  身体趋向动静合一的过程就是养气的过程,当身体达到动静合一后,先天真一之气逐渐充盈,开通丹田气机,体内真气遍体周流。这就是由动静合一达到静中生动,即意静而气动。
 
  这就是太极的状态。
 
  所以孙禄堂先生说:“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接下来,就需要由意来引导,以气为本,以意生形,通过意、气、形的协同合一而成拳中之劲。其过程还是由动中求静到静中生动。
 
  开始的动中求静,是以气为本,由意生形,所谓内动外随,这个外随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其原则是不能影响体内真气的运动,符合这个原则的外动就是外随。即意引——形至——气真。当意、气、形协同一致后,逐渐进入动静合一的状态,当完全进入动静合一状态就是形虽动而意静神空,此时就进入到静中生动的状态,也就是太极,于是具有感而遂通之能。
 
  当练习运用技击实战的技法时,同样还是要遵循由动中求静——动静合一——静中生动这个逻辑过程。于是使感而遂通之能逐渐适应实战技击,随着与各类技法融合程度的提升,使感而遂通之能逐渐完备。
 
  以后在技击实践中同样遵循由动中求静——动静合一——静中生动这个逻辑过程。
 
  这个逻辑是人体内外机能完备的逻辑。全面认识这个逻辑、全面掌握这个逻辑只能走孙氏武学的体悟路线。
 
  综上,动中求静——动静合一——静中生动这个逻辑过程是通过站桩、走架(融合技法)、实战技击这样三个台阶贯穿始终,逐渐完备感而遂通之能。这个进阶过程就是孙氏拳对神、气、意、形融合的进阶过程。
  这就是孙禄堂先生所揭示的:“一以贯之,纯以神行”之意义。
 
  因此,孙禄堂先生指出:要将无极到太极这个起点之意贯穿到拳术体用的所有过程中。
 
  了解上述这个修炼过程,就知道练无极式不在于站多长时间,而是第一步要站出动中求静,第二步要站出动静合一,亦即身动不知动。第三步要站出静中生动,即意静而气动。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中求静、静中生动,动自意觉、意由神出,动静合一、形至气真。故技击要素乃神、气、形、心、意,以五行论之,意为金,气为木,神为水,形为火,心为土。由此可悟孙氏拳学体用逻辑。
动静交变中的那个点子就是太极,即先天真一之气的气机。
 
  第一个阶段是形(动)——意(静)——气(机)的生成,通过即站无极式、三体式来完成。
 
  第二个阶段是气(机)、静(意)、动(形)的合一,通过走孙氏三拳的来拳架完成。
 
  第三个阶段是气(机)、静(意)、动(形)的协同作用,即感而遂通之能——孙氏三拳建构的技击基础。
 
  动静者阴阳也,其交变之机就是气机——当中那个一点子——太极是也。由此孙禄堂先生把太极的义理融会贯通到所有的武技中,形成宏观太极的新的武学体系——为提升各派武技的技击实效和品质建立了完备的模本。
 
  所以,2001年在为孙禄堂先生立铜像时,孙剑云老师将孙禄堂先生定位为“太极宗师”,可谓深刻而准确。太极是对包括太极拳和所有的武术门类乃至一切学理的升华。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103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