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以腰为中枢上下相随习练太极拳(正文)

以腰为中枢上下相随习练太极拳

2012-01-12
核心提示:  习练太极拳要做到以腰为中枢,须学会练腰。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辅以呼吸、身法、手法的配合,力求连贯、柔韧、缓和、轻灵、...
  
 
  习练太极拳要做到以腰为中枢,须学会练腰。以腰为轴,上下相随,辅以呼吸、身法、手法的配合,力求连贯、柔韧、缓和、轻灵、均匀。在练习时会用腰,通过腰的转动来带动上下肢的运行,能够达到轻松柔和连绵不断的境界。

 
  一、以腰为中枢习练太极拳

 
  1、了解腰部在太极拳动作中的重要性。

 
  太极拳动作都是腰部向身肢运发辐射出来的,使各部相互协调统一的活动。运动中,腰对全身动作的变化和重心的调整与稳定,以及劲力的运发都起着主宰和中轴的作用。腰部要松、要沉、要直,保持这种状态,就容易练到动作圆活沉稳和各部协调统一,以达到“全身一家”和“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的要求。

 
  2、太极拳对腰部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视。

 
  腰是身体上下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变化,调整重心稳定,以及推动劲力到人体的各部位都起着主要作用,太极拳内劲的运转是通过腰脊带动四肢运转的。
 
  太极拳谱上与腰有关的论述很多,如“主宰于腰”、“转关在腰”、“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等,腰为全身上下的枢纽。腰若松,就会影响内劲的完整。如果将太极拳比为舞长龙,那么腰部就是龙头,其它关节依次慢慢舞动,这就是“主宰于腰”、“刻刻留心在腰间”的意思。持久练习,就能达到“腰如车轴”、“活似车轮”的灵活效果。

 
  3、重视腰部的活动。

 
  太极拳要求腰部先动,带动四肢。但不少人受日常生活习惯影响,只在手上练拳,很少想到要用腰练拳,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锻炼,胸、肩等部很难灵活。如果腰部灵活,那么杠杆的力臂就会由手到肩延伸至腰,再加以两腿不断灵活地调整重心,就可以起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的作用。

 
  二、怎样练腰

 
  1、用意练习。

 
  定势要内气下沉于丹田,下肢开裆,提裆。脊自然松沉,命门穴微后撑。肋骨以下的肌肉放松,绝不能绷紧。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只有发劲的一刹那间,腰围才立即绷紧,发劲后立即放松。

 
  2、活腰练习。

 
  要随外形动作而动腰胯,或左右转动,或侧旋转动,或立圆折叠,要先慢慢配合外形动作活腰。要势势揣摩,然后加速活腰练习,做到快慢以腰为主宰,腰缠丝促进四肢的缠丝。最终求达捧柔劲。

 
  3、拧腰练习。

 
  这是发劲画圆出方点的加速动作。先按照拳架特定的发劲动作练习,如“掩手肱拳”、“击地拳”、“护心拳”等。练习时要注意起点、中点、落点。起点腰部要放松,意念集中,劲力积蓄于丹田;中点是在放松的基础上,腰腹要分清虚实;落点腿蹬、腰绷、腹实、猛冲,动作要快如闪电,瞬息间,腰部要产生两种功能:送力功能和稳定重心功能。

 
  4、单式练习转腰功。

 
  先从无极式开始,左脚从侧方向左开步,两脚距离稍比肩宽,两腿屈膝,裆要圆虚,下蹲膝与臀平,蹲为90度为宜,体弱者可放高些。头顶百会穴虚顶,眼睛平视,两臂外旋屈肘缠丝里合,至腹前成搂抱状。两手指头尖相对,手心朝里,两指尖距离、手与腹部的距离,都约为20厘米。沉肩垂肘,松腰落胯,而后随着腰的左旋右转,向左右平抡转,两手距离要固定,眼睛要内视丹田,外视手掌平移转动,练习20次。

 
  5、单式练习旋腰功。

 
  从无极式开始,要求左腿向左移半步,两腿屈膝下蹲,上体前俯,头略低垂,两手握拳向右前下方伸出,然后上体以腰为轴旋转,两臂随着挺胸展腹,向左、向后、向右绕环。下肢虚实随上肢旋转而定,练习20次再向相反方向旋转。动作幅度要由小到大,速度要匀缓,周身放松,练习20次收势。

 
  6、单式练习立圆折叠功。

 
  从无极式开始,两手提抓握拳于胸前,两拳距离与肩同宽,出左腿向脚尖前方迈出一步,上肢两拳变掌,随下肢重心变换前推,成弓步时上肢停止,接着两手下按膝前抓握,后拉移重心至右腿,重心在右腿时,两拳向上再提至胸前变掌,这为1次,反复做15次;再做右势,与左势相反,亦反复练习15次。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840.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