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正文)

浅谈陈式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2011-12-31   陈家强
核心提示: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它是一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暴自卫的拳术,目前在世界各地已广泛普及发展。自陈...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的著名拳师陈王廷,它是一门既能强身健体又可防暴自卫的拳术,目前在世界各地已广泛普及发展。自陈王庭创编陈式太极拳以来,经过历代武术家的提练、总结、创新,目前已形成了陈、杨、武、吴、孙、和式六大流派争奇斗艳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从事太极拳运动人们已达到1.5亿人,并逐年成上升趋势。广大人们之所以喜爱太极拳,是因为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健身作用。而陈式太极拳是各大流派的渊源,是世界武林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陈式太极拳健身作用彰显的尤为突出。笔者演练近四十年,就陈式太极拳健身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陈式太极拳的功法特点   
 
  1、周身一家   
 
  周身一家是太极拳家最为推崇的太极境界之一。周身一家就是时刻保持周身的整体性,不顾此失彼。任何动作都是有前就得有后,有左就得有右,不能只想到一个方面。如何做到周身一家呢?第一,身如钟鼎。第二,内外相合。主要的方法就是有内三合和外三合。内三合要求把神意气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外三合主要是用意念把肩和胯连上,把肘和膝连上,把手和脚连上。意念这样一连,百会再一提,感觉就不一样了。第三,千身备五弓。“一身备五弓”的五弓是:脊柱一张弓,上面弓梢是大椎到枕骨,下面弓梢是尾闾,弓背是脊中到阳关;上肢一张弓,肩到脊柱和手分别是弓梢,肘关节是弓背;下肢是张弓,胯骨到骶髂骨和脚分别是弓梢,膝关节是弓背。每个弓梢都不是一点,而是展开的。   
 
  2、松散通空   
 
  有的老师讲松散“就像十三层塔层层叠叠”,有的老师比喻松散“像烟灰一样松散”,而陈式太极拳老架的习练秘法就是练“三道气圈”——这是直接练习松散通空的保密之法。如何进行三道气圈的训练呢?用“意念造型”的方法——用意念道出一个三道气圈的形象来——等练得有了基础,自然就会有感觉,到最后自然而然形成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弥漫圈。   
 
  3、内外相合   
  
  随着功夫境界的提升,“外三合”和“内三合”有了基础,还必须做到内外相合。如何做到内外相合呢?可以用意念造型的办法,假想自己的身体是一个大圆气球,在球内有一个水平线和垂直线相互交叉的十字,十字交叉处在圆心,好比是自己的中心点。胸椎前侧的十字线交叉点即是身体的中心点,这是练习太极拳必须注意的关键之处。内外相合要求把身形和内劲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4、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讲究节节贯穿,说的是无论演练单个招式还是整套动作,都要做到以腰为轴,劲力传导要一节一节传送,不能越位。所以有的老拳师在教学时总是讲:逢动必动腰,腰是中枢,腰把四肢穿起来,而太极拳的招式不是四肢运动,而是以腰为轴的的节节贯穿运动。
 
  二、调节阴阳平衡,促进循环系统正常化。   
 
  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陈式太极拳健身作用主要来源于通过长期演练,可以调节自身阴阳平衡,促进循环系统正常化。
 
  陈式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陈式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各项生理机能,充分调动人身的各个器管潜能,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健身的作用。实践证明,练习陈式太极拳对防治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有显著的作用。  
 
  无论中医学还是太极拳,其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最后都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学说是其核心部分,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之间各有专司,又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而且在五脏与形体外窍之间,五脏与情志活动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的关键所在。同时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定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利用动作导引、调息吐纳、神意锻炼等,对脏腑功能正常、内外关系协调来进行保健防病的。

 
  以上是笔者对演练陈式太极拳健身作用的粗浅认识,不妥的地方还请同行批评指正。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743.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