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道家创编的内功拳。拳是招式、是技法,是应用,而本体却是内功。内功的本体是内气,而内劲则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法则从筋骨通出的内气。内劲是内气的应用。本文想从训练的角度谈谈什么是内气,结构怎样及其运行的法则,以期为太极拳养生和步入太极拳之门做贡献。
一、内气是精、气、神、意的化生物质 其结构是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的聚合
内气,医家认为是做胎时父母给予的初始元气。笔者认为,初始元气只是内气的根本,并不是内气的全部。有的拳家认为,内气就是肺腑之气。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肺腑之气是人体气,其中包含着病邪之气,不能构成内气的成分。有的拳家认为,内气是经络之气。笔者认为,这种观点略显武断,是对内气的以偏盖全。内气应该是道家称谓的“真气”,即精、气、神、意的化生物质。
依据道家“性命双修”的学说,“性”即心,“命”即肾。这里的“心”,并不单指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的区域,即心脏、心血、大脑和脑干这些藏精之所:这里的“肾”,也并不单指肾脏,而是包括肾脏在内的区域,即肾脏、血液、脊髓这些藏精之所。心在上,属阳;肾在下,属阴。依据阴阳交融相生相长的道理,心阳之精与肾阴之精相互交融,就化生出“神”与“气”。神是具有思维意识的灵动物质,气是精髓造出的血液化生出的流动热能,其中包括抵抗病邪的正气、提供养分的营气、支持流动的血气。这些神气是浩然正气,又呈阴阳状态,弥散在体表肌肉经络之间的,属阳,为经络之气:凝重而沉聚在肾脏、血管及脊柱周围的,属阴,称为立命肾气。因此,人体内气的基础或日本体应当是精、气、神的化生物质。
道家所讲的“真气”,有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之说。上面所说的,是先天真气。下面要讲的,是后天真气,即先天真气的用体。作为一个健康养生的人,从医理角度讲,他(她)的身体要做到心肾相交,便百病不生;如果心肾不交,便会百病丛生,什么高血压、失眠、糖尿病、心脏病、尿毒症等等疾病都会在体内发生。心肾不交,是心火上炎,肾水注下,水火两分离。心肾相交,是阴阳和谐,水火相融,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因为人体阴阳平衡,内气充盈弥漫身体各个脏器、肢体各部位的筋肉组织,使其皆能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提高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人体便因科学养生而健康起来。
道家的先贤们为了变“心肾不交”为“心。肾相交”,从灶锅煮水的自然物理现象中悟出了阴阳颠倒之理,按照一定法则将心之阳火引入小腹丹田,用丹田修炼的阳火来蒸煮肾之阴水,使内气达到阴阳平衡,滋养人体各部位的各个组织。这种营养物质便是后天真气,是神、意、气的化合物质。这种真气练法,称为阴阳颠倒功法。
道家的阴阳颠倒理论和后天真气的修炼法,为内功拳尤其是太极拳的内气训练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虽然这种后天真气的训练按照《易经·八卦》的象法从《未济》到《既济》要克服《暌》、《噬嗑》、《火》、《贲》、《家人》七个环节的困难,但“道者,反也”,“反者,道之动”的道家思想已揭示了后天真气训练必然成功的前景。只要习练者坚持正确的练法,下定决心,就一定能获取后天真气。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先天真气是根本,后天真气是干梢。干梢发展;壮大了,又会反回来发展;壮大根本。如此循环往复,从无极反太极,从太极返无极,人体内气便增强增厚,生命质量得到提高,抗病能力得到加强,健康养生的水平也大大提高,同时,还为太极拳的应用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先天真气的化生是内气的开式,后天真气的化合是内气的合式。内气的一开一合就完成了一个圆圈的运动过程。由此引申出内气“以根催梢”和“以梢带根”的两种太极拳练法。笔者认为这两种内气的调整练法都正确。如果能够将这两种练法结合起来进行内气训练,将是太 极拳内气调整的新途径。
二、“用意不用力”是调整内气的不二法门
心肾之精化生出“神”之后,并不就此停止了化生。神之阳与神之阴又交融化生出“意”来。意即“意识”,即人的思维活动。右脑的思维活动是形象的、假想的,属阳性:左脑的思维活动是理性的、抽象的,呈阴性。右脑与左脑的思维活动相融相合,就化生出真意来。意识具有记忆性、条理性、连贯性和觉悟性,这就为引领和支配内气提供了好的条件。太极拳的内气调整,恰恰是由意识来进行的。就如同抽水机引领着水升高就低一样的自如。
因为有了意的引领,内气便不再浮散和重滞。它可以按照确定的方向通过确定的方式集中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还可以通出体外并回收到体内。通过骨骼与筋腱的作用方式的,就是“内劲”:通过骨骼与肌肉丛的作用方式的,就是“内力”。如果通出的作用方式不纯,同时从骨骼、筋腱和肌肉丛通出的,便是相混合的“劲力”。从太极拳的内劲训练来讲,应当严格地以意导气,把内气调整得方式越单纯越好,不能拖泥带水,缠杂不清,形成功夫并不高深的“劲力”。如果内劲清纯,发劲时往往没有身法肘手的外形动作:相反,“劲力”混杂,发劲力时身法手肘的动作很大,使人立判功夫低下。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杨班侯、汪永泉两代宗师的榜样,将内气调整得清纯雄劲,随意而至。用时即有,不用则无。有时神奇无比,无时声消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