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谈太极拳之顺(正文)

谈太极拳之顺

2011-12-17
核心提示: 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概念,也是养生修炼中的重要要求,道家追求“延年益寿”,讲求“顺则生,逆则亡”,用“...
  
   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概念,也是养生修炼中的重要要求,道家追求“延年益寿”,讲求“顺则生,逆则亡”,用“顺”来运用于身法、行气、拳式、推手、散手,也即太极拳之秘要。

  具体地讲,王其和式太极拳有“三顺”。即身顺,气顺,拳式顺。

    一、身顺

    身顺,是习练王其和式太极拳的首要、秘要,身顺才能体松,体松才能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的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做到松,“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来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气之流动,有赖于通道的畅通无阻,只有身顺,才能使体内通道畅通,元气畅通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身顺即能“意到、气到、力到尸,反之,则“意不能到,气不能来,力不能至”。

  身顺则劲生,身悖则气滞。身躯之“松、沉、轻、灵、空”,皆来源于“身顺”。“身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头部:包括顶、颌、项等有关部位。

  1、顶:“虚灵(领)顶劲”“顶头悬”。既像有东西顶在头上,又像有一条无形的引线垂直地牵引着头顶。即顶要平正,顶平头即正。头部不可俯仰、歪斜、摇晃,必须保持头的正直,反之就失去了“顶劲”。

  2、颌:下颌微向里收,下颌能内收,头自然能上顶;头能上顶,神气自然能贯顶。但内收切勿过度,过度也会影响头的自然正直。

  3、项:自然竖直,与衣领的后部微贴。肌筋骨节要放松,切忌僵硬,也不可歪斜扭曲。

  (二)躯干:包括胸、背、腰、臀、裆等有关部位。

  陈微明先生对“含胸拔背”这一要领,曾特别关照其弟子林丙尧先生说:“含胸拔背”这一提法,其实应改为“舒胸顺背”,但书(指由杨澄甫宗师口述,陈微明整理的《太极拳术十要》)已出版了,事后发现原来的提法引起误解,产生了一些副作用,要想改变已经来不及了。当时使用“含胸”两字,主要是与外家拳的“挺胸”相对而言。意即不要使用练外家拳的方法练内家拳。如果含胸过了头,成为“缩胸”,仍然会造成血脉不和,气滞于背,甚至会损坏人体体形。所以,舒胸顺背的提法比较准确。

  1、胸:要虚,舒松而含虚,有自然内含的意思。切忌挺胸,也不可内含过度而形成“凹胸”,按照陈微明先师之意宜作“舒胸”。

  2、脊:要直。脊梁和尾阊都要自然地中正垂直,不可偏斜。脊椎骨节节放松而沉落,遇有开合,转动等变化时要轻。灵而不流于飘浮,沉着不流于呆板。

  3、背:要拔。自然正直而挺拔。即背肌舒展而有微微鼓起之意,使气贴于背。但不可弓背或佝偻等现象。

  4、腰:要松。松沉塌住;腰如轴立,以便身体保持中正安舒之势,既不可挺腰腆肚,也不可低头哈腰。还须注意收腹,命门穴后突。

  5、臀:要垂,要敛。坐身时下垂而内收,不可向后或左右撅起。迈步时戒扭臀现象,关键在于骨盆端正而不摇晃。

  6、裆:要圆,要撑。撑圆合住,使两腿有力,底盘稳固。裆下会阴穴与头顶百会穴成一条无形的垂直线,即全身纵轴之所在。唯有头顶裆落,提顶吊裆才能保持“立身中正安舒”。

  (三)全身要求。

  在古今诸多拳论拳经中不乏“立身中正”、“尾间中正”、“中正安舒”等类术语要言,而且都突出了“顺”,强调“中正”之理,把握全身要领,以上这些也属王其和式太极拳“身顺”的范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l、虚灵(领)顶劲。意向上,神之泥丸,头顶自然上领,自然则虚灵,在形乃下颌微收,照应喉头,从喉分经两耳根,上合百会,若一线上提,一身如吊空中,故将此顶式喻为“顶头悬”。顶虚灵,神贯顶。头正,身躯自然端正,如此可保持颈椎脊柱的自然垂直状态,从而确立一身核心和真中,为中正首要而统领一身。虚灵,即神清身轻,步稳手活,乃“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准确地做法是意想我之身体无比高大伟岸,百会上接天际,涌泉下踏地心。而百会不动,节节放松下垂,一直松到足底,感觉足底产生向上升腾之内劲贯注全身百骸。

  2、尾闾中正。敛臀圆裆,尾闾前卷,自成下插之状。“尾阊插”与“顶头悬”上下对拉拔长且相互呼应,确保了一身重心垂中不偏,进而确立尾闾中正。身躯之转变,步法之转换,定向转规,全在尾阊活转。顶头悬,尾闾插,意贯上下,腰脊松开,节节虚对,是为中正又一机要。

  3、腰为主宰。太极拳修炼,时时不忘腰,方能达身顺。太极拳论告诉我们,“腰脊为第一之主宰”,“腰如轴立,气若轮行”,“刻刻留意在腰间”。太极拳行功走架,必须以腰为主宰,必须以腰带臂,以臂带手,节节传递,节节贯串,“心要静,体要顺,时时想腰不忘腰”。“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如果行功走架时忘了腰,不妨慢慢停止,用心找一下腰后再动。如此“日日之不息,积久功成”,腰自然就忘不掉了,而以腰行拳,自会身顺;身顺则“意到,气来,力至”,练功一日,自会功深一步。

  腰脊为一身之梁柱,其间为督脉所贯而总督手足三阳经。腰藏命门,内连两肾而通气海,外接脊髓而上络脑,不仅为撑身梁柱,动转总枢,而且关一身之康泰,四肢之灵健。命门乃生死之户,腰为主宰而统领全身,上下相随,左右相系,胯膝足肩肘手随身活转,一体如轮,圆转如意,变换适中,浑然一体,处处自然和顺。
  
  二、气顺
  
  张三丰《十三势歌》曰,“变转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也”。

  气在身体内的顺遂,与太极拳系统目标中的健康、延年益寿关系极大,所谓“顺则生”、“通则不痛”,就是说身躯中气顺遂了,通畅了;人就不生疾病。通过习练太极拳,身体中的气顺遂,百病不侵。

  如何做到气顺遂,太极拳架子的“校正”是必要条件。拳架套路是各派太极拳先贤通过几代人的实践,不断探索,逐步完善传递下来的。作为初学者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师父所教授的拳架来练习,即为“形似”。在掌握了正宗拳架的基础上,习练者还需要认真地去体悟,反复琢磨,在找到了正确之处,才能掌握正确架子的习练方法,千万不可浅尝辄止。架子正确的练法是“气顺遂”的前提。如果架子不正确,气就不会顺遂,在习练中就会引起身体的某部分,甚至全身的不适;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下肢关节的疼痛,腰椎及其周围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些都是习练者在动作转动中违反了人体运动规律所引起的。太极拳套路动作是从易到难编排的,它要求人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一些高难度动作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气不顾遂的现象。对于那些以练习太极拳技击为目的的人来说,练拳的时间长,下的功夫大,那就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且在习练中始终贯彻这种认识。否则,违背顺遂的要求,时间久了,,对身体损害会更大。所以,“气顺遂”,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应该特别注意。

  还有“便利从心”问题,首先应该明确,气顺遂了才能便利从心。太极拳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运动,必须逐步地按照要求一点一滴地做到,慢慢地由局部顺到全身顺,这些都是在自我约束中完成的,全身顺遂了,动作配合才能按照心所想来完成。这里告诉我们,心虽然是指挥者,但它必须通过气与动作的配合,心的指挥才会灵变。

  这里所说的顺遂,与我们常讲的“沉着”是对应的,要在沉着中运气,在沉着中体会气与动作的顺遂,结合起来,就会更好地使气入骨人心。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6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