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太极图与太极拳(正文)

太极、太极图与太极拳

2011-12-05
核心提示:一、"太极"一词的来源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
  

一、"太极"一词的来源

    欲说易理,首当太极。"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太极"是派生万物的本原,并且确认一生成二,生成两仪,即阴与阳。那么,"太极"又作何解释呢?对《系辞》"太极",郑玄注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太极"作了唯物的解释,认为《易》之"极"是物质性的"气"。他说"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两体就是阴阳气。宋明理学家周敦颐这样解释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无极生太极,因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无中生有,而是说在无极之中有一个昭然不昧之本体。无极也是物质的本性,而阴阳是宇宙演化过程的朴素描述。太极拳预备式,有的也称无极,由此而分阴阳,很能形象地说明问题。
太极本含深义,太者大也,高也,无上之称,无上之先则始也。极者无极,极尽而生有,太极孕两极生化,寓必然于绝对之中。太极而生阴阳,绝对之相对;阴阳而太极,相对之绝对。"是生两仪"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太极静为本,动未萌,孕而未化,混沌未判,一气氤氲。然静本阴象,阴久必凝,凝久必形,形生而体就,形气相得,两仪成之,此为太极生两仪之道。

二、太极图的演变

    中国古代以修炼长生术为特色的道教,自汉末产生之后就不断在古代哲学中吸取营养作为内炼术的理论。东汉魏伯阳所著炼丹经典《周易参同契》便以《易经》原理解释炼丹。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吸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见图1-1-1)。

 


    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有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卷1)。


    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儒家易学加以改进,并吸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并绘《无极图》(图1-1-2)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心养肾,经过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的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上图为《无极图》,陈抟用于内丹的旁注(图左)与周敦颐理学旁注(图右)可相互对照。陈抟解释此是由下逆行而上,表示内丹修炼的五个阶段:-认识玄牝之门,守一得窍。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三五气朝元,汇聚丹田。四,取坎填离,合成圣胎。五,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周敦颐取来此图更名为《太极图》,其解释由上而下,用以说明宇宙生成起源的原理。最上为"无极而太极",第二是阴阳交感,第三为五行及相互作用,第四表万物之灵的人的诞生,第五表化生万物。 

    太极图(见图1-1-3)是最完美地、完整地、形象地阐明阴阳学说的图示和符号。太极者浑然一气,孕两仪而未分,其含义为:1 两仪者后天之阴阳,乃包孕天地之太极,由一而二,《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故两仪圈以外圆象其一。圆中明暗各半,此即一而二,二而一之道。圆中用圆曲之线分明暗,由回互成头尾,头尖尾圆,象其始经,头圆尾尖,象其流向。2 两仪合于一圆,示阴阳互根的对立统一性,也示发展过程始终与依旧。3 用曲线分明暗,一以示阴阳有盛衰,各具盈亏;二以明两仪互相进退互为消长;三以二气相交而鼓荡、运动,竞急争侵。4 明暗回互相抱,以示阴阳之钮抱,阴阳两仪之相引相吸,不可分离。 5 头尾相衔,以示阴阳互为生化,环通。6 头尾分端有定向。7 黑白等同,以示阴阳两仪相对平衡,此为体。二气相争是绝对的,更相损益,此其为用。


    太极图中至少包含如下阴阳学说的内容:1 世界事物总由对立面的双方组成--即由阴阳组成。 2 世界事物是一个整体,即阴阳双方共存于一体,组成为一体。 3 世界事物,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是均衡的,总体而言并不存在大小、强弱、多寡之分。4 对立的事物,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5 对立事物各自内部,阴阳双方内部都蕴含着对立面的因素或萌芽。6 对立事物,状态双方,阴阳两方面,都有盛衰。7 一方弱时另一方强,一方长时另一方消。 8 事物强大到极点时,自身的虚弱也就在产生中了;事物弱小到极点时,自身的强大也就在产生中了。


    太极图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杨澄甫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太极图之义,阴阳相生,刚柔相济,千变万化,太极拳即由此而出也,推手即太极图形"。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在实战中的应用。太极推手利用沾、粘、连、随等技法,通过身体接触来判断对手的肌肉用力情况并及时作出反应将对手推出圈外或使对手失去平衡,来取得胜利。如对方来势凶猛,就要走化旋转,"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机应变,而这些刚柔动静虚实阴阳变化,均寓于太极图之中。


三、太极拳蕴含的哲理


    武术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魅力,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它根植于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作为武术项目中的一枝独秀,亦于其同理。


(一)太极哲理与太极拳


    太极拳命名的"太极"二字来自《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系辞》),论者据此常认为太极拳哲理源于《易经》。太极拳吸取《易经》阴阳辩证等观点是事实;但从整个太极拳理论著述及拳法技术所表现的内容与特色来看,太极拳实际上运用了自先秦经宋明以来三千年哲学发展的一个成果--太极哲理。此太极哲理发端于易,中经道教内丹养生家陈抟等人的研究与发展,融贯儒、道、释三家而形成无极图说用于内丹修炼,后复由宋、明理学家周敦颐等人继承推演成为新儒家用以阐明理学奥秘的太极图说,这一哲学渗入武术文化而产生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成果。


    周敦颐写的《太极图说》,对太极拳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摘引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而善恶分,万世出矣……"(《周子全书》卷一)。


    现将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图说》作一比较,摘引如下: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仲。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综观太极拳理论受太极学说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观点上。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53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