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彤老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指出:松是太极拳之魂!
拳学经典要求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不放松,如何做到轻灵?关于放松,杨禹廷先师说: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又说:身心松静,自然舒展;柔、圆、缓、胸腹松静,周身血液流动畅通,体肤感觉灵敏。(摘自祝师《太极解秘十三篇》)。
怎样做到“全身自然舒松“呢?
祝师在数十年的练功生涯中,师法先贤,又勇于革新,总结出一套既完整详备又简单易行的行功方法,名之曰: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是指:在行功过程中全身上下依次放松的九大关节部位: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十要是指行功过程中对其他重要部位的要求,计有:溜臀、裹裆、收腹、吸收左右腹股沟、展胸、收左右胸窝、圆背、驰颈。一虚灵是对头部及顶上的要求即:虚灵神顶!按祝师所授拳意:脚松可进入太极门,踝松气可通上,膝松不负重,胯松根基稳,腰松上下通,肩松精神起,肘松(垂)心气降,腕松自然指掌舒,手松劲意通。关于臀,不溜臀则难松腰;裹裆则裆部虚松,裹裆溜臀可部分的体现拳经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的意思。收腹为的是空腹松腰,杨禹廷先师说:腰松腹空,身通出功。拳经中“腹内松静气腾然“的意思也在于此。吸收左右腹股沟,是变换虚实的关键,推手技击中身手不动或微动已将人发出,或化来力于无形,都是吸收腹股沟的效力。胸部松展有宽怀之感,中气自然会降至脚下,再加上吸收左右胸窝,则胸空的感觉(体会)就出现了。对方若以拳掌推击我左右胸部,这时我吸收胸窝,可使对方有扑空失重感。胸空则背圆。背圆则力全而活,一如拳经中所说“往来气贴背”的意思。周身松静后,脊背(椎)会有热胀感,或有热流在瞬间贯通上下,可顿觉精力大增,周身轻灵,脚下稳健。祝师认为圆背是在练拳过程中、周身松空才能达到。驰颈是自然虚松颈部,以保持颈部的灵活。祝师曾被一武师用臂弯紧锁颈部而收力。祝师单松颈部不能解,随即松脚后、空松腰背,而彼已仰面跌出。因此祝师在教学中强调:松柔功夫是由局部而至整体的综合艺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僵紧则全身滞,相反周身松静后可逐一松空各处。拳经也有“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之定义。
松沉者:先贤之遗词也。今人多依字面行功:松则溜肩甚至而压肩使之向下,沉则弯腰屈膝使五趾用力抓地,以示松沉稳定。殊不知沉静乃空虚时之自然显现,乃松之境地!松的做法 亦属在意不在形,修习太极拳无论任何要求,均须依此一语:凡此皆是意。
在拳经中关于“虚领顶劲“的行功指导思想下,祝师进一步发挥而提出之“虚灵神顶”的概念。即是将精神意念、虚灵的想象在顶上,也可以说是顶上有虚灵的感觉,不必再生“提”(经云:提顶吊裆)领(虚领顶劲)悬(顶头悬)。这并非是说拳经说法不可取,而是因为学拳者思想不一,境界不同,领会经典不易正确,且即便领会正确了,也未必做的不差分毫,难免有偏差处,比如“提顶吊裆”究竟提多高呢?正如祝师所说:太极功夫是综合的。提顶形成吊裆,但提过了则属用力上顶(意大有力),裆成上悬,胯亦随紧,腰自然亦难松,必然导致脚下失重。依祝师所教,则简单易行,绝无偏差。通过“九松十要一虚灵”功法的完备,自不难达到脚下双轻离虚之境,即拳经中“自尔腾虚”的轻灵至神明之境。
祝师拳道理义,远非如此,乃余等愚昧,未能详尽。虽然如此,亦足以使未习正法者叹为观之。学者果能洗心涤虑,致力于此,必有所获!
练习太极拳要放松、要求放松、要做到放松,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这是不同的概念:要放松是纲领---是必须要做的,要求放松是技术自身的要求,而要做到放松则是个人因素、因用功不同可得到一定的放松境地。但不管怎样解释,都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只是指导肢体运动的思想,并不是具体的行功方法。所以练习者多不知真正的放松是怎样做的-----关于放松,扬禹廷先师指出:只有放松才能达到“要将拙力退尽、而使真力产生”的地步。怎样放松呢?先师指出了这样的法理:身上不挂力!
一本先师所教,祝大彤老师更明确的指示诀要:退力!退力者:退去周身上下原有拙紧僵硬死板呆滞----可统称为后天混浊的蛮劲而得一松柔圆活可随心所欲变转体用的----可称之为先天自然原动力。
其实人人也都知道退力即是放松的过程,但往往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用了很长时间才刚刚使自己的肢体稍微有了点放松的形象时(其实是松懈难分),心意一紧使肢体加速而期达到内力(仍然是真力拙劲难辨)能够向外发放;这样不唯前功尽弃,日久还会因忽紧忽松而导致横气填胸、气血壅隔的疾病。令人痛心者:此等人犹自诩此为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究其因实在是未明白真正的放松退力之法。
按照一贯的做法,大家都是追求的通过精神意念的松弛平和而期达到放松。一般这种做法有两种后果:一是觉得心神意念虽然松静了、当然也是一定程度上的,但肢体局部会有僵硬强直感,造成动转不灵活;而是自觉松透了,连肢体存在的感觉都快没有了---这是完全消极的做法,肢体因松而垂、实是因丢而掉,心意也不做任何事情,与常人何异?(不是在练功的意思)依据祝师所教,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放松是:肢体的存在要真实、劲力的减退要虚无!心神意念放松后贯注于肩、腰胯、最好是脚下,就会使置于胸前的手掌、形体不动而手掌上原有的劲力意在无形中消失了----这是退力的一种做法。通过比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行功中只放松心神意念是不能正确达到真正的放松----因为肢体的实质没有得到放松。不管太极拳说是内外兼修还是性命双炼,肢体都必须有实质的作为----神仙把一根普通的木头练成点石成金的神棍,也得在木头上下功夫呢。我们常说的“重意不重形、用意不用力”并不是只动脑子不动肢体,而是要让肢体的运行、受意念的支配而不是受力量的领导。用虚的意指挥实的形,这也是太极拳阴阳相济之法。在矛盾的对立中产生和谐的统一,世界上万事万物莫非此理。大道至简至易,人多求其繁杂,自投歧路背道而驰。按祝师所传退力法理,用意使肢体不用力,正是至简至易的方法!学拳而能退力,“庶几近于道”矣!
放松即是退力,与不用力有别,祝师谓之不挂力。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在用力---比如都认为很悠闲的散步,也是在用力,只不过这个力用的让人觉得轻松罢了。如果散步散上两个小时,就能体会到散步用的力了---只要会觉得累,就是用力了。 练拳时如果想的是用力了,那就可以肯定已经在用力了;如果想的是不挂力呢?就不一样了,自然会觉得轻松。在行功中,只要一觉某处有力,即刻退去(意思把力扔掉)直到周身本力退尽---何谓退尽?不再有力产生!(可依师传九松十要法理行功)
舒展手臂,希望自己的手指都放松时,过分的松指意念会使肩臂产生紧张感;而手呢?手是丢了、懈了,不是松了。再拐回来松肩,手又紧张了---这是恶性循环!所以放松必存退力之念,使肢体局部乃至整体不挂力即可。
练太极拳放松的方法,各大门派虽然各有独到处,但大致不外自上向下松,即从头顶松到脚下。这样做的后果是脚下很沉重、腰以上很轻松,多称为“上虚下实”认为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这不是真正的“上虚下实”,而是上浮下重、属两节分离,陈鑫谓之“两橛”者也。脚下是根,根尚未松,,梢节的方松自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节节贯穿”的梢节放松现象,只是局部自己的主张,它的松只会促成其它部位的更紧!让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打破常规从脚下先松起,就会感到切实的利益:从脚趾、脚掌、脚根到脚踝,真正放松后的感觉是美妙的---脚下既松又沉又轻又稳,祝师形容是“脚下离虚入仙境”!其实这只是放松的初步。露禅先师在《太极拳轻重沉浮解〉中讲述极明: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只有如此,开始拳架的练习时,才会做到“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的要求。
在祝师“九松十要一虚灵”的功法理念中,不唯自脚下逐步向上放松为前贤所未言及,即展胸收胸窝圆背诸说亦为空前之论。近百年来,关于胸部的要求及方法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涵胸含胸,名虽不一,理实相同,涵者取其有涵容一切之意,是言于内,含者示其能包含万物之状,是形于外。大多数拳家认为使:胸部略有内涵,有含着的意思存在,可以解决胸腹部的紧张--即横气填胸之虞(其实紧张感皆是因为行功走架时用力所致,仅凭含胸或涵胸是无法解决的。)还可增强肢体的弹性,好象猫在捕猎前的身体卷缩,但这种做法即涵含的度不易正确把握,如果形体上过分内含而造成胸腔吞缩,可使心肺受到压迫,久之可致气泄血凝之疾。如果形不为过,而包含的意思太重则又使形体呆板,仍然会造成气血停滞。而祝师提出的展胸学说,很简单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祝师说:松肩后胸部放松有向两侧舒展之意,同时加以向后吸收胸窝即肩胸相连之处,在依师传法理行功中,笔者体会到:胸部内外都有轻松舒适感,中气自然下沉至脚下,感觉自身整体不求挺拔而自然巍然而立,意虽不在外,而神自然平和。
有一次,祝师让我们感觉展胸的意思,以双手置师左右胸脯上发力催进。但觉师胸部宽展坚定如墙壁,毫不受力,也根本推不进去。忽然又觉得能推进去了,而且直推到祝师身后极远处,而当时的情景却是师徒皆未有形动。祝师说:此乃吸收胸窝之效。
祝师又曾说:腰胯放松后背椎节节上拔---不是用意而是自然上拔(笔者体会:只管放松腰胯即可,腰胯能放松而到空虚之境,自然使背椎上拔。)加上展胸吸收胸窝,则背部自然圆活,即是圆背的要求。过去皆言要拔背(相对含胸而言)是为了解除肩背肌肉紧张。让背椎端正如初(人幼少时,背椎正直,生机勃然,成人后日常行为不良渐至弯曲,故渐而衰老)完全尽到身体支柱的作用,同时亦可使身体运动自然而灵便。但拔背的说法往往使人理解为要把肩背向上挺拔,甚至弯曲前俯,每每造成更大的毛病。祝大彤老师的圆背说,是逐步松空所致之自然现象,简而易行且绝无偏差。唯属是在“练拳过程中周身松空而得,不是单练此功,单练难以如愿。空胸、圆背有关联,不空胸难以圆--”。(见《太极内功解秘》第110页)
展胸和圆背正是阴阳(胸前属阴,背后属阳)对立的统一体现。展胸则使中气顺任脉而松降;圆背可使气贴脊背沿督脉而上升。所以正确的胸背行功法正是连接任督通畅气脉的关键。
有人认为太极拳讲阴阳、任督、周天运转,就说太极拳是气功。殊不知太极拳才是万法之源。从理论上讲,气功是吸收了太极拳功法中有关内气运行的方法而已,并不全面、故极易出偏差!而太极拳绝不会出偏差!同样是用意引导肢体运动,因为气功练法过于强调气的运行,所以稍有不慎、气即走入岔道,轻者气血阻塞不通、导致身体不适,重则神经错乱、后果严重;而太极拳用意在引导、使全身从内到外而非从外到内一体放松---拳经上说:先在心、后在身!通过充分的放松而达到气血自然流通全身的目的。
可以这样说:太极拳不是气功,气功却无法超越太极的领域!
“九松十要一虚灵”行功法实是继陈长兴、王宗岳、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畲之后最具创意的拳学经典。
祝师所传无极桩法即是体识”九松十要一虚灵“的入门功法。学者通过练习无极桩,可进一步体悟身知太极拳之特性,使放松从理论认识上升级,亦从单一的心意头脑放松而至使肢体实质上(指筋骨肌肉发肤)都体现出松的意境。身体内外、形意、都能放松,松后必寂静,寂静中方可体验由无极而生太极的自然美妙之境。
附: 无极桩练法
向正身直立,足开与肩同宽---大约使足掌心涌泉穴与肩井穴处于两条垂直线上但不要刻意去追求形体动作,感觉上下对正就行。足掌平松落地。视线向前平远处遥视则头颈自然正直有松弛感。双手伸直自然垂于体侧,不必有形意的松肩坠肘、只需舒展掌指使中指处于体侧正中,感觉不用力即可。腋下也无需用意撑开---在前舒展手指时、因虎口圆撑已使腋下与身体、自然产生了距离,即便只有一线也行。浑身上下包括胸背腹腰胯膝足各处也不必去做甚麽:涵胸拔背沉肩坠肘、吸腹柔腰命门后撑等等,只是不用力!待精神放松后、不需人为调整,肢体各处自己自然会到位。
如上依法站定后,心中不要想等一会怎样开始练拳、或急着练拳。只是静静体会周身上下前后内外、怎样做到松静如一,与天地间万物和谐一致、不相违拗;默默感受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及其所生精华如甘霖、露华,滋润身心使身体松静舒泰、心胸空明寂静!神气悠闲,百脉畅顺,久之可感知天地间生机盎然,我身与之浑而为一则体内气血自然贯通上下,充斥四梢---这即是陈鑫所述的“未打拳时,心平气和;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燥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
无极式久站为桩,极益于身心内外的自我调整和休养。祝师说可“洁源清流”---要在不守丹、不用意,只体验一松空虚无感,自然得遍体舒泰、心灵洞开而妙悟拳术生发之自然契机!
关于无极式,陈鑫指出:上场打拳,先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神桩端正两足并齐(这一句人多误为是两足要并拢*齐,大错!并拢齐必然要用意用力,既失自然形态又不符无极原理,当以自然分开寸许为宜。),心中一无所著、一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见《陈氏太极拳图说〉。一无所著一无所思,这是告诫这时切不可有意念思想!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著书,尽教在这时涵胸拔背、柔腰吸腹松肩溜臀等等要求不下数十处---这是未明先贤真意,也没有在行功中仔细体认而已。若说绝无意识,则是高层次的收视返听、亦非无极状态。照笔者理解师传理义:头脑放松即可。
现在学拳的大都是要个肢体活动,真正研究养生之道的寥寥无几。况明师难觅,往往只能手持一卷大师名著、按图索骥,把太极拳又弄得面目全非。有些著书者多抄录前辈遗著、又不加心得与发明(想是挣钱太忙,不及加以注解)最是误人!不过大师们大多是连自己的大作都不看的人,便有舛误或不及处、亦属在所难免。
放松是大工程,真松至空境,则太极已在身,即功夫已成。在长期的练拳行功过程中,都要一丝不苟的按着九松十要的要求去做,终至自在的境地!但“九松十要一虚灵”要求众多,初学者多照顾不及至杂乱失和,为此祝师曾授一法:今天行功只想即默念松脚松脚;明天练拳只念松肩垂肘松肩垂肘,其它部位要求亦如此。日久则诸处皆会到位合乎要求。此法至简,用之奇效。学者闻见此法,莫要议论长短,只管下手做去,如先贤所教:休纸上谈兵,要做实地功夫!不要疑,疑则生虑,虑为心障,疑中行功,虽行久亦难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