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正文)

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

2011-10-08
核心提示: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共性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
  

   

 

    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共性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从进攻策略讲,前者要求“后发制人”,后者要求“先发制人”。从技击目标而言,内家拳短打寸发;外家拳袭远,疾收快发。从力的来源讲:内家拳炼丹催气,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力。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进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毙之,不论目的是击伤,还是击倒对方。取胜的先决条件,是看爆发力的大小。爆发力大者,功夫较深,若能得机势,制人速决。太极拳爆发力技击要求:意远,动短,劲长,力猛,速疾。陈氏太极拳还增添一种螺旋缠丝劲助力,它像枪弹出膛,又像激光透射物体一样,迅猛异常。

 

    太极拳爆发力从何而来呢?下面谈几种产生力的因素。

 

    一、意念的调控。意导是练太极拳的总纲。练太极者功夫不等,他的意识层次也是不同的。对意识剖析,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哲学去研究它。从理论上看,应先有物质(即客观拳架)、后有意识(即拳理)。从练拳实践看,先有意识,而后指导动作。从太极拳的意识分析,又能分为理论意识和客观意识两种。前者是借用他人之理,是追求高层次目标,后者是自己在实践中领悟的道理。前者应由浅深入探求,后者应针对辩证而求达。初练拳者,一定要以理练拳,少走弯路。虽有些理论,暂时难以求达,但是,只要勤于苦练,目的就一定能实现。因为,学者所持之理是前人实践证明的,它是正确经验的结晶。陈鑫大师讲:“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内劲何发何行,发于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前辈经验所得,“以心行气”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怎样研究这个规律呢?要以唯物辩证法为遵则。分析它,求练它。“意念”与客观动作是辩证的。对“意念”本身也得辩证对待,决不能绝对看待。既要求心意高度集中,又要求心意灵活多变。既要求心意有正确的想象,也应有错误之形存在。先持“意识”指导动作运行,而后以动作促使意识的发展。先刻意求动作的死阴阳,然后追求动作的活阴阳,先练松柔,后练坚刚,最终刚柔相济,随着招熟、懂劲,加速想象的高层次发展。意导求发力为:呼气催丹,丹气潜转,意气风发,意到劲随,蓄如张弓,发如放箭,借地生力,腰胯疾转,七星巧用,统一调谴,柔刚疾变,劲点要准,想象导形。

 

    二、动作的虚实变化。虚实变化是产生爆发力的因素。虚实变化是随着姿势的动与静而变的。太极拳发劲“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曲与蓄的动作就是爆发力的前提条件,负重的一腿是实力所在,发劲时要疾变重心,负重腿蹬地将身体送移到虚腿,成弓步,身体松沉直竖,内外统一,上下相随,瞬息完成。同时,劲路弄清,目标定准,动要短、意要远、劲要猛。拳谚曰:“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强调指出增加压强,加大发力在于身拥。下肢紧随上肢,实虚变换。为了技击目的,练拳者每做一势,须得在下肢实虚变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对负重蹬地的一腿加之意导。既能瞬息扎根,又能轻灵活变。扎根要用力、腿肌紧缩。击发时要猛蹬地面,把身体送到另一腿上,动步时的一腿,要放松腿肌,轻灵迈出。久练,腿肌发达,弹、韧性增强,弹抖的爆发力就越大。为增加腿肌功能,应抽出单势练习。如:“掩手肱拳”、“野马分鬃”、“云手”等。

 

    三、肌肉的弛张肌肉的弛张是爆发力产生的又一因素。肌肉的弛张,应在大脑的支配下求达。先应排除僵劲,放松练习。不论放松,还是紧缩练习,都要追求一个“极”字。放松要从精神到躯体,紧缩也是同样。放松要使骨节、肌肤、筋脉最大限度拉长,紧缩要使肌肤密度加大。要注意放松的时间长些,紧缩的时间宜短。要在柔转刚的阶段,画圆出方,柔弛刚张练习。要配合逆腹式呼吸,随着下肢动作的实虚变换,意导为先,里动催外,离弦的一刹那,肌肉绷紧,上下变整。紧缩疾发,随即松开,这样久练,既能增加爆发力,又能经济用力,能引化来力,能得机击发,能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功夫。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22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