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当代新论 > 太极拳练法——“气宜鼓荡”论(正文)

太极拳练法——“气宜鼓荡”论

2011-10-07
核心提示: 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文化瑰宝:中医和中华武术。 在传统武术中,太极拳与中医理论最为相近、相通;二者皆得人体生命规律之精粹,...
  
    中华民族有两大历史文化瑰宝:中医和中华武术。
 

    在传统武术中,太极拳与中医理论最为相近、相通;二者皆得人体生命规律之精粹,可以说是哥俩好、一家子。中华武林丛中,太极拳独具搏击、医疗、健身、长寿之理、之利于一身,良有以也。

 

     数百年来,在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有着几乎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弄不懂的“气”在。

 

     “气宜鼓荡,神以内敛”,“虚领项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太极拳论》之句也;“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求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气宜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腹松气沉入骨”、“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乃《十三势行动心解》之摘句也;“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净气腾然”、“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十三势歌》之话语也;“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行气宜鼓荡”诸句,见之于《太极拳体用解》;“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见之于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

 

      非武术之经典古籍论述“气”者,亦多矣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气为血帅,血随气行”,等等,等等。太极拳理论、实践中的“气”,大抵是中华文化“气”论之中的一个小小板块。

 

      不过,千百年来古书、诗词、医籍、拳谱……中所述及之“气”,包括前引之太极拳论述中的“气”,到底是什么,今人恐怕还是不太明白,不大清楚的。仅以太极拳论述之“气”而言,究竟如何“直养”,又如何“鼓荡”?“气沉入骨”,怎样“沉”法?“气贴背”,怎样“贴”法?“以心行气,……收敛入骨”,怎么解释,怎么做?……凡此种种,对众多拳家,恐怕还都是问题。加之以拳谱里缺少文字、难有义释,就难免使若干教学太极拳者,拙于言辞、难以譬解。这么一来,以“气宜鼓荡”这四个字打头的太极拳“气”的理论和实践,就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化为一团混沌,不知其可,或缺陷,或落空。不少太极拳习练者,于所谓之“气”也者,就只好失之交臂,遗恨人间了。

 

      其实,以最简单的话来释义,所谓人之“气”、体之“气”、拳之“气”,乃人的思维、人体的功能、能力、能量、粒子流及能量场之总称之谓。“气”也者,在现代科学理论中,即是生物能或生物能量及其能量场。此中包括:生物电、生物磁、生物力、生物光、生物微波、生物电磁粒子流,等等。

 

      太极拳是内家拳之一种,要练“气”。此“练”,包括:养气、蓄气、沉气、运气、用气、平衡气……,分而合,合而分,由局部而总体,由总体而局部,由气入血,由血行气,由气而拳,由拳而气,拳架技能、武术动作与意气之交互运作,生物能量之存取储用相结合,相交融,相渗透,相转化。这就是太极拳“内功”之所在。

 

      中医理论和实践,有气血论。此论与太极拳道理大抵相通。气为功能,属阳,血为器质,属阴。人体经络,乃生物能之大通道;人身穴位,乃能量收放、转换之枢纽点。在太极拳功夫中,拳式、功架、动作概属形体活动,在外,属阳,“气”存蓄于丹田,引随自心意,行之经络,鼓荡于周身,与动作相配对,属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时时处处皆有一阴阳,阴阳相生,虚实相济,这样的太极拳,才能是真正的内家拳,才能马马虎虎算是“懂劲”。“懂劲”之后,略窥“阶及神明”之门径,进而登堂入室,也就顺理成章,不算难事了。

 

      现代生物医学理论对人的大脑研究,至今尚处于启蒙起始阶段。但已有明确的理论和实验证明:在心身沉静超过一个界限后,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此物质是人的语言感觉信息之一种载体,也确实能推动人的思想感情、生命健康向良性平衡状态转化。1994年2月18日美国《科学》杂志为此物质定名为Agmatine,可暂译为“精胺”。此“精胺”,就当仁不让地和太极拳之理论与实践有了那么一点不大不小的关系了。其枢纽,即在于“心身沉静”这四个字。

 

      习练太极拳之要旨之一,在于松柔沉静。所谓先天之气,即大脑、器官在适度沉静时候所衍生之“精胺”、信息以及诸般生物能量、粒子流等等,得以重重积聚,生生不息;蓄之于内,为气为劲,形之于外,为太极拳式、功法。以心意领引徐缓动作而养松柔沉静,以松柔沉静而练气;蓄之于内,存储于丹田;收敛入骨,则鼓荡于全身。源远流长的太极拳功夫,就在这样的反复渗透、转化的过程中,日渐增长,进而与日月同辉矣。

 

      那么,习练太极拳,到底是“气宜鼓荡”,是“收敛入骨”,还是“气守丹田”呢?

 

      答曰:皆是。

 

      概要而言之,意守丹田,即气守丹田,是习练太极拳贯穿始终之根本。虽曰贯穿、曰根本,却不是像气功静坐或直立练气那般的全心全意,而是守其大部;八成、七成、六成,皆无不可。余下二成、三成,留由意引;其中,二成转腰,一成贯于手掌,或手足各半。意聚丹田为主,意分而注于腰、手、足之动为辅,“气”就随之鼓荡并贯穿其间。

 

      这是第一层次的“气”之分布。

 

      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论踢腿与蹬脚曰:“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脚)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此段中之“注意”二字,在心在意而不在力,即“鼓荡”真气之意。此时的“注意”,不妨碍沉到丹田深处之整体含神养气。肺之呼吸,身之开合,动作之收放……心意沉着,兼以气之鼓荡,如此就能渐得周身一家,身心泰然的真功夫。

 

      丹田七、动腰二、收放手足各五分云云,似有比例,其实彼此却是无界限、不固定的。其间有种种之变。练不同拳式、功架,以及盘架子时、定步推手、散手……意气之分布与其间之比例,皆有不同,但意守丹田却应始终占其大头,大抵在七、八成之间,甚而至九成,只留一成转腰、动手足。这一成、半成,意在腰手足之动,随拳招之熟练而沉静自然,还可能递减,但总归还在。“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乃能得机得势。……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就是这个意思。

 

     得此意,练拳便能轻柔,继而松软,再而轻灵,最后就可能到达周身一家、动静内外合一的虚无境界。发之于力,即得轻柔劲、松软劲、轻灵劲、虚无劲。

 

      这是第二层次的“气”之分布;是动态的分布。

 

      存守丹田之气,得气之静,属阴;转腰、动手足之意引气,得气之动,属阳;意引气行在内,属阴;功架形体动作在外,属阳。此皆阴阳合一、虚实相济。动作、意气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骨节松开又自然回缩,回缩又松开……凡此种种,皆阴阳互易、虚实转换是也。《太极拳论》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说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循此以内御外,以意引气,约四、五年后,盘架子时,可能有骨节辟拍作响之声。这是好现象;不过不能刻意求之,即使求之,恐亦未必能得耳。

 

      意引气行,周身节节贯穿而不断,是阴;守中有动,是阴中有阳;周身轻灵,全部动作也要贯串而不断,是阳;动以意引,是阳中有阴。左足实,右足虚时,七分意贯右肩、臂、手、掌、指,三分意留左肩、臂手掌、指,手足之虚实正好相反。拳式变,左足实,右手亦实,手足之虚实还是相反。此“实”皆不是力,而是意,是意所导引的气。种种实与虚,于是构成一种上下交叉的不断变动的动态平衡。气的鼓荡,造就了这一动态平衡,动态平衡,则体现了气的鼓荡。

 

      左右足虚实互换,左右手实虚、即意引气行之注处亦互换。在互换的进程中,意气之收敛,与动作之回合一致,在感觉上,自己的全身心似乎缩小到脊骨、丹田,接近于一无所有即虚无之极;此为合、为阴。继而意引气行,转腰、注手、伸脊、虚领、拔背、骨节松开,如伸足懒腰,如拥天接地,此为开、为阳。一合一开,亦为阴阳;如此连绵不断,还是阴阳相济。这便是意气收敛于骨,存守丹田,再伸展拳势,行之于腰际手足动作之巅项,进而顶天立地的过程,也就是意气鼓荡的过程。此过程自起势而至收势,一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毫无缺陷,凹凸、断续处,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气宜鼓荡”之真实道理是也。

 

      如此,太极拳才能算是:“长江大海”,才可说是:“气遍全身”。

 

      得此理,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而用之,亦可大得其益。

 

      在日常动作中时时处处意守丹田,即或仅有其三成、五成、七成,周身松软、轻灵,难得僵硬,难得疲累,有长劲,有灵性,周身舒适,心情愉悦,常得事半功倍之益。久而久之,就为自己积蓄了能量,延长了自我生命,保证了心身健康,好处无穷。当然,这也是一种虚实、一种阴阳、一种习练、一种修行。

 

      “气若车轮,腰为车轴”,“气宜鼓荡”,十二个字而已,知之易,行之亦不难,无论于太极拳、或于日常生活,惟贵在坚持,重在坚持耳。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0217.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