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 感悟太极拳的节奏(正文)

感悟太极拳的节奏

2016-08-12
核心提示:从太极拳的特点上看,打拳时不仅要求做到“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而且还有个节奏问题。否则,一味地慢或一...
  
 

        从太极拳的特点上看,打拳时不仅要求做到“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而且还有个节奏问题。否则,一味地慢或一味地快,缺少生机变化,自然也就很难展现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

        再从太极拳编排套路组合的规律上看,整个套路从平稳的起势,到套路的高潮,之后又趋于平稳,或从起势后,到中间部分,至收势前都有高潮。当然,在走架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虚实、快慢、松紧、张弛等是交替进行的,这样的富有节奏的变化,才能展现出太极拳的韵味来。

        初次涉足太极拳者,无论照着教学视盘学练的,还是跟随众人、在太极拳音乐带伴奏或动作指令下学习者,因为动作生疏很难体现出太极拳的节奏。前者还能通过反复的重放动作,注意到身型、手型、步型以及身法、手法、步法、腿法和眼法的动作规格,但充其量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后者,只跟在别人后面,大概其地比画动作,型与法也就无从说起。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长此以往练习下去,都很难达到“‘神为主帅,身为驱使”,“意动身随”的富于节奏感的太极境界。

       说起节奏,要从动作的开合、快慢的变化中体现出来。比如:由一势转到另一势,重心由支撑腿过渡到另一条腿上时,动作应轻灵、缓慢些,定势时要松沉、稳定。掌握节奏是个复杂的过程,多数修练者开始注重脚下的虚实变化了,却往往忽视上肢动作的虚实变化,自然很难打出节奏来。

        以“揽雀尾”中的掤、捋、挤、按四个分动作为例:掤出时,两臂呈圆孤形、对拉拔长,周身充满张力,力发在小臂外侧;定势时肩微微前顺:然后转入捋式,后手与前手相合时稍缓慢,两手向下向后由慢而快捋转时要充分,定势时松腰沉胯,似把物体牵引发放出去后两臂微沉;当搭手完成、由虚而实地挤出时,肩松沉、肘松垂,两臂撑圆,力发在前臂、腕外侧;按式,当双手沿弧线向上、向前由虚而实地推到位时,微沉腕,展指舒掌。
   
       所谓节奏是指四个分动作自然衔接在一起,节节贯串,动作间仍保持节奏感不断劲,这样的刚柔相济,松紧、张弛才能达到辩证统一。全套动作要有节奏感,每个动作都有个起、承、蓄、发的过程,它正是体现开与合、虚与实、快与慢、轻与沉等等的对立统一。起和承是一个动作的虚的阶段,身法要舒松,劲力要轻柔。而蓄的过程是劲力前的蓄力阶段,由虚转实,在意识支配下,精神、劲力要轻轻内敛。而发则为实阶段,劲力要沉稳、充实。每个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就会打出“沉而不僵、轻而不浮”的节奏。

       陈式太极拳在周身处处螺旋缠丝的作用下,运动中既有掤、捋、挤、按四正,又有采、挒、肘、靠四隅方,要求每个动作都要快慢相间、转到折叠、顿挫处要慢,然后逐渐加快,到了方点处后复又转慢,加之抛物线型形的运动路线,节奏是十分鲜明的。此仅以“退步压肘”为例。从“转身旋掌”到“转体摆掌”,腰胯、两臂缠丝的快慢相间的幅度比较大;然后环抱合位,从而形成卷放的蓄而后发之势;待至“撤步横击”时,合位的双臂在后撤震脚的刹那间,形成前掌后肘的开劲。右脚后撤时由慢而快,震脚与左掌弹性发出协调一致,周身劲力完整,节奏自然鲜明。无论哪个拳种,定势时,注意向四肢、头顶稍稍贯力的意念,切不可过分流露,或做出弓腿下沉的起伏的错误动作。

        太极拳的节奏,并非像音乐那样强弱、长短严格要求、只要依照拳理、动作规格要领一招一势地摸索,感悟体会,意识贯注在动作上,久而久之,才有可能步入太极拳更高层面的殿堂。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8979.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