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理论 > > 松透全身练太极(正文)

松透全身练太极

2016-07-30   高继寿
核心提示: 学练太极拳,就要学会放松,不会放松,就得不到太极功夫。老辈拳家说,一层松一层功夫,一层松一层体验。若是不把全身松透,就不...
  

        学练太极拳,就要学会放松,不会放松,就得不到太极功夫。老辈拳家说,一层松一层功夫,一层松一层体验。若是不把全身松透,就不能登堂入室,也就体验不到真正太极拳的魅力。因此,练好太极拳,必先求放松。

       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放松才能气血运行,放松才能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那如何求得放松呢?要求得放松先要求心静。如何做到心静呢?李亦畲老先生在《五字诀》中把“心静”放在首位,可见心静对于练太极拳之重要。练拳盘架时要心静,推手、散手时更要保持心静,只有心静下来,排除杂念,才能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才能进入太极状态和内境。设若练拳时还在想着买菜、做饭,想着昨天的烦恼,想着别人说自己的话,想着和别人倒倒苦水,啦啦家常,这样本身就没进入到太极拳状态,只能是聚聊,只能算活动活动筋骨,根本就不是在练太极拳。在现实中,有很多太极拳爱好者也很苦恼,他们常说,一练拳就走神,怎样才能心静,怎样才能不想杂事呢?人不可能不想事啊?其实,这个问题该问自己啊,你为什么练拳还要想其他事呢?这里面牵扯综合修养问题,有个定性问题。当然,你在练拳头脑中不可能什么事都不跑进来,只要不是主动想的事就好办,念头进来了,那好,那就“牵心辕、栓意马”,我们的双眉间不是有个天目穴吗,就用她“牵”和“栓”,进来了就牵就栓。久而久之,心也就能静下来了。再修炼进入到一个高层次还需要内视返听。内视什么?内视自己的五脏六腑,内视气血变化、意气变化、骨肉变化、阴阳变化。返听耳后,耳听八方是外,连掉地上一根针都能听的到。内听,是练一种身体内部组织的极度敏感。是放下一切杂念后的听。如主动去听外部的声音却更相背离。当习惯养成后,这些也还要放下。只有心静,才能走进拳的意境,才能和拳对话,才能品出拳的味道。一旦面对强敌,也才能心如止水,随感斯应。这也是古人说的练拳要“心死神活”、“有意无意是真意”。



       练拳是在心静下来以后求放松。“松、松、松,太极功。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李雅轩先生提出“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特别强调练太极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无拘滞之力,松得两臂如绳儿吊着重物一样,经常有沉甸甸重砣砣的感觉。吴图南先生也说:“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郑曼青先生晚年反复向他的弟子们说起先师杨澄甫当年教他练拳时,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郑曼青先生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医、太极,被时人称为“五绝老人”,当有人问他学什么最难时,他脱口就说:“太极拳最难”。太极拳到底难在哪,难就难在放松。怎样放松?放松哪里?有没有放松的顺序?有没有放松的诀窍?答案是肯定的。放松是有方法的。佛家修行尚有八万六千法门,太极拳修炼当然也有方法。“入门引路须口授”,要放松是需要名师指点的。如何松?老师的传授和我的体会是从上往下松,松透了,松到脚底后再从下往上松。松,先从上往下松,要一节一节松,一块一块松。首先要保持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在此基础上,松颈,不强项,脖子后面不僵硬,要松开。再往下松开肩,松开锁骨,就是肩井穴这个地方。肩松才能通背。再往下节节松开胸、背、胛骨、腰、腹、命门、尾闾、会阴,再松胯、膝、踝、脚、脚趾,最后松开脚底涌泉。全身各关节都要一一松开。骨头是支撑的,要松肉,使骨肉分离。松是过程,就象玉树挂宝衣。松不是目的,松是为了空,空了才能通,通则顺,气畅无阻,才能气沉脚底,才能“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才不打半截拳。松不是懈,不是身体整体往下压,更不是整体往下蹲。人身就象弹簧,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不能压死。骨节与骨节要虚虚对着,是有张力的。懈了就丢了,就会被压死,就成了“肉架子”。推手时,不做别人的肉架子,就是不给对手支撑点。这句话我是练拳十几年后才理解的。就是别人在推你时如推蚊帐,如推柳条。就是让对方捞不到稻草。也就是拳论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处处让对方落空,处处使对手被动挨打,“我顺人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到“神明”阶段,形同鬼魅,抓不到,摸不着,“引进落空合即出”。到此地步,一天一进境。待全身松透后,再从下往上松。我的老师翟玉海先生讲,头三年腰脚,后三年脚腰。能松开,就能沉气。气能沉下去,还能返上来。劲起于脚,由脚而腿而腰而手,一气贯穿。这样练的才是真太极,生成的才是“太极劲”。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theory/18952.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