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感谢多年来诸位尊师、前辈、爱友、同道、家人们的提携、爱护和支持。成长之路,虽不免坎坷和艰辛但最终铭刻在我心中的唯有温暖和爱。作为回报,我只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把同样的温暖尽力地传递出去。本书就是这样的努力之果。
以下简略的几点,我觉得重要,所以特此说明。
本书可做训练手册或教材之用,对教授的对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内容的取舍和详略,都是有所设计的。此书内容不代表我对太极拳全部的认知,也并非最终的技艺水准,请各位贤者鉴察。
本书是笔者身体力行之道真诚的总结,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既没有基于吝啬的隐藏,也没有对未知之术虚伪的冒充,更没有故作高深的装扮。
本书的呈现方式是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明,唯恐读者不能领会,啰唆之处请谅解。
本书所呈现的技艺内容,基于传统,受之于师友。虽不一一列出,但不敢忘恩。我生性不羁,非有意脱离规矩,实在是不能违反天性和本心。所以,若您在书中看到个性痕迹明显的地方,绝不是笔者标新立异,实在是真心流露,不得不如此而已。
朱利尧
后记
写这本书的时候,一招一式的动作如何写、以什么切入点来写,我考虑了很久。很多人在习练太极拳的时候,是以手上的动作去带动身体运动,这种训练其实是人的本能行为习惯,导致上肢和下肢不匹配,这个不匹配既有动作上的,也有内在劲力上的。正因为这样的一种练拳方式,导致习练者把“胯”丢了。
我每每碰到太极同道,谈论最多的也是“胯”如何练这个问题。如果对“胯”没有正确的了解和训练,不仅在武术上是一种缺陷,还会使身体的关节,尤其是腰椎与膝盖产生伤痛,这就违背了锻炼的初心。“胯”是上肢与下肢连接的地方,要达到上下肢体协调与运动规范,必须有一个连接点,这个连接点就是“胯”的运转。“胯”的连接使上下肢体力量整合,再加上肩臂合一,整个肢体的上下左右就全都连起来。所以要说这本书的重中之重,就是希望习练者能够明白什么叫“胯”和如何训练“胯”,以及如何用合理的肢体训练规矩来锻炼。
在古代,传统武术是杀人技,是老祖宗用鲜血与生命凝聚而成的。随着社会的进步,武术的搏杀功能日渐式微,演变成一种包含“仁、义、礼、智、信”精神的传统文化。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历来有一条很严厉的规矩叫“不持艺妄为,不恃强凌弱”;而现代格斗的核心就是把对方打倒、打败。虽然都是武文化,但在价值观认知层面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譬如说,在现代格斗的竞技擂台上,打败或者打倒对手是胜者的荣耀,而在传统武术中,如果你一次次地与人打斗,不论胜败都会为人所不齿,被说成是武德败坏。一个是开放式的,一个是压制式的,这就是传统武术与现代格斗习练者理念上的区别。
说到搏击,就离不开速度、力度和硬度。我们都知道,关节韧性和关节力矩决定了速度,如何训练关节,老祖宗早就为我们留下了“节节分家、节节贯穿”的训练要诀;决定力度的是运动结构,按照肢体的训练规矩得到的力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复合的力量,可以大大增加击打力和抗击打力;至于硬度,骨架局部硬度可以在节节分家、局部贯穿的状态下拍击外物来提升,但是物质都有抗压极限,如果你能达到击打在石块或木头上手不肿痛,我觉得击打硬度已经足够了。速度、力度、硬度,在传统武术中有特殊的训练方式,与现代格斗是两套不同的模式,在训练思维上也是两种模式。太极拳格斗训练的第一要素不是主动攻击,而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肢体结构平衡,不被对手冲垮。太极格斗的第一要素是“寻找或制造一个不合拍的节奏”,它建立在精通防守的基础上。训练防守需要肢体的规范,也就是肢体框架结构的形成。只有正确地理解肢体运动结构,才是你永恒的功力,正如《拳论》所曰:“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当然,武术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既要炼出“煞气”,又要引导自身灭去“煞气”,从而达到对立统一的境界。经过长期的“外炼内修、助长消灭”的磨炼,筋骨、内心及思维均得到与众不同的升华,从而使习练者达到阴阳平衡而健身强智之目的。
太极如禅,修者无数,达者寥寥。
谨以此书献给热爱太极拳的人们。
朱利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