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极拳网报道)日前,河南省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揭晓,由温县县委宣传部选送的视频作品《又见东沟》喜获“七个一工程奖”。
《又见东沟》是对陈家沟历代太极拳传承人习武练拳安静之地东沟的赞歌,也是对太极之源东沟近年来建设和变化的一次精彩描述。视频穿越数百年的时光更迭,展现在远离喧嚣的东沟里,太极拳传人苦练勤悟,在昼夜转换中谙熟天人合一的对话;更展现了近年来东沟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破茧蝶变”的惊人变化。
据悉,省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征集活动由省委网信办组织开展,“七个一工程”项目类别为:网络歌曲、网络视频/动漫、网络图片、网络新闻、网络评论、微博/微信、网络文学。经过专家初审、终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
太极之源 东方之沟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
这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丹田之地。享誉世界的中华武术瑰宝太极拳,在这里诞生,开枝散叶,经久不衰;这里是太极拳孕育的摇篮,数百年来,无数世界太极拳习练者在这里朝圣学艺,持久弥香;这里是太极拳功夫的丹田腹地,一代代太极宗师由此养育,走向世界,令人敬仰。
她,就是位于太极拳发源地的温县陈家沟的东沟。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太极,则起源于“河图”与“洛书”。地处黄河与伊洛两河流域交汇处的温县陈家沟,与人祖伏羲演绎八卦的画台相河而望,作为太极文化的发轫之地、中华文明丹田之地,陈家沟由此而闻名天下。
陈家沟,古称常阳村,居此向南5公里,黄河之北,太行之南,南接古渡口虎牢雄关,北达怀川平原,西抵三晋大地。而陈家沟村内的东沟更是自古以来的商贾通衢大道。
明末清初,陈家沟出了一位叫陈王廷的人物,他天资聪慧且有志于学,深得家传武功之绝学,谙熟诸子百家,“文事武备,皆卓越于时”(《温县志》),可惜报国无门,不为重用。
在东沟遮天蔽日的古树下,陈王廷仔细研读《黄庭经》,理根太极文化精髓,汲取众家武学之所长,融入中医、养生学理论,创编出了一套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新拳法,这就是太极拳。而让陈王廷自己没有想到的是,数百年后,他所创编的太极拳会如东沟的参天古木,萌荫子孙,惠泽世界。
400年时光更迭,太极拳和陈王廷的子孙后代一起,自成一脉,无论战争、灾难,还是在繁华盛世,在远离喧嚣的东沟里,太极拳传人苦练勤悟,在昼夜转换中谙熟天人合一的对话。
东沟如一位智者,静立一隅,守护着一代又一代太极后人茁壮成长,目送着太极拳走出陈家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呵护着太极拳由陈式一脉发展衍变成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和李式等诸多太极拳门派。从扫灭劫匪的陈恂如、陈申如到除暴安民的陈敬柏;从力斗疯牛的耄耋老人陈公兆到勇破门规无私传拳的陈长兴,再到蜚声海内外的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无数在东沟留下脍炙人口的传奇,灿若星河。
近年来,温县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将陈家沟“全力打造享誉世界的太极圣地”的战略定位,东沟的未来和发展成为当地党和政府,以及群众关注的焦点。
“东沟改建决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决不能失去东沟的原貌风骨”,这是决策者审慎与理性的判断,考验着干部的胆识远见,县委县政府提出“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原有民房保留风貌,增加为东沟文化景观”的建设理念,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恢复改建的项目在此纷纷落地,2016年初,投资百亿元的陈家沟文化旅游园区项目全面开工,陈家沟村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清古建筑初见雏形,陈宅笃庆堂、明代双亭官厅、罗店官厅……这些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结构精巧的古建筑在东沟被赋予了新了的生命。一百五十余棵百年古树也迁至东沟,成为新东沟的一大看点。
在保存东沟原貌的基础上,池馆水榭错落有致,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添自然之灵气,增文化之厚重,东沟,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破茧蝶变”。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
今天,当百城千万人共享这一场世界级的太极盛宴的时候,当数万国际友人来到陈家沟一睹太极圣地风采的时候,古老的东沟,正缓缓地掀开她的面纱,向世界展示她的厚重与美丽。
这条在太极拳传人眼里最为原始、最为神秘、最为滋润的“东方之沟、文化之沟”,正以她的厚重,她的魅力,她的包容,等待中外太极友人回归故乡!
转自温县发布
中国太极拳网报道
责任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