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是棚劲,动作走螺旋!”古代太极拳先贤们已经把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给我们写的很清楚了!太极拳就是棚劲拳,那么何为棚劲呢?我举了一个例子,两手握住握力棒(视频中用剑代替)向内合,握力棒向上(也可向下、前)呈现一个圆拱形,这种由内向外的膨胀力就是棚劲,就像古代用的弓箭,只要拉起来就有了棚劲,充满力量。太极拳中棚劲是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手法的基础劲,如果失掉棚劲,其他七种劲力都不可能产生和化解。

一、双臂弓
以单鞭为例,定势时,左右两臂就是双臂弓。臂弓的弓梢是手腕(指)关节和肩关节,弓背是肘关节。人体的这两张弓有其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端是可以自由移动的,那就是手;而另一端与躯干相连,则相对固定,那就是肩。
手指向上领劲,腕部下坐前捻,肘部一定要下坠,肩部下沉,手与肩部之间好像有一根弓弦紧紧拉住。这里手不要往前伸得过远,若手臂肘部拉直了,弓弦便断了;手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於了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臂弓失去棚劲,与人交手时易致被动。
二、双腿弓
下肢弓是双腿弓。腿弓的两弓梢是踝关节和胯关节,它们之间像是有一根无形的弓弦紧紧拉住,膝关节是双腿弓的弓背。这里脚趾要抓住地,只有能抓住地了,踝关节才能稳定,我们的双腿弓才能更稳固。双腿弓的另外一个弓梢是胯。胯是腰和腿的结合部,这个关节要能固定、能放松弯曲、能旋转。
脚不要往前伸得过远,膝盖不要蹬直,若腿直了,弓弦便断了,所以,虚腿一般要屈膝,不可蹬直,否者失去再次进攻的能力;实腿的膝盖弯的太多也不行,夹角小於了九十度,便是弓背折断了,失去棚劲,也很容易造成膝关节受伤。
膝是下肢的弓背。无论身体左右如何旋转,膝盖要定位(扣膝),这样我们的双腿弓才能始终不摇不晃,张弓饱满,顾盼轻灵。腿弓是五弓是基础,腿弓不在,则五弓皆不在。
身弓又称腰弓 。含胸、塌腰、尾闾内收(向下向前卷)是身弓形成的必要条件。五张弓中最重要的一张弓就是身弓了,那么如何做好身弓呢?
首先,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我们的头顶百会穴应上领,下颌内收,两眼平视,颈椎自然竖起,若百会穴不领,下颌不收,加上含胸过度,则易产生驼背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百会真正领起来了,驼背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接着就是胸与腹部相互合住劲(胸腹之间的距离会缩短),要有向里包的感觉。只有胸含腹合,脊背才能拔长,劲力顺达,使背部有弹性,从而符合中医讲的“腹为阴,背部为阳”的理论。
在含胸塌腰的同时,尾椎要向下向前卷,有点就像犁地一样,此时,腹部自然合住劲了,也可以理解为,合腹是身弓形成的自然结果。
身弓一旦形成了,周身的协调劲才能有保证。腿弓蹬地産生的反作用力和手臂弓的力量都要经过身弓的分配,若身弓没了,便周身无协调劲,好像战场上失去指挥官,臂弓与腿弓成了游兵散用,没了合成战斗力。
一身备五弓是对太极拳练习者非常重要,期望大家认真去体悟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