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第二章 拳乡觅高师(图)(正文)

第二章 拳乡觅高师(图)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在老乡的指点下,我终于站在了陈家沟村头。这里的土地是黄色的,黄的那样单纯,那样纯朴;这里的乡音是...
  
          
  在老乡的指点下,我终于站在了陈家沟村头。这里的土地是黄色的,黄的那样单纯,那样纯朴;这里的乡音是粗旷的,这似懂非懂的乡音使我感到了远在他乡的孤独与陌生。面对绿荫下的陈家沟村我感慨万千,虽然它近在咫尺,可我的师傅在那里?我要向谁求学呢? 当时我对陈家沟了解的很少很少, 更不了解陈家沟的拳师情况,我想名师可遇不可求,一切要靠缘分,正在我面对陈家沟一筹莫展的时候,后面过来一辆小马车,赶车的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我急忙上前搭话,他停下车上下打量着我,操着浓重的中原口音道:“啥事哩 ?”
   我说:我是慕名来陈家沟学艺的,不知谁的功夫好,请他指点。赶车人看我是外地人,便让我坐上他的车,向村中驶去,他一边吆喝牲口,一边滔滔不绝的向我介绍起陈家沟,介绍起陈家沟的各位师傅,最后他说:“还是到我启旺哥家去学吧,他人好,一家九口都练拳,功夫好着哩!”
   穿过几条古老的的街道,车停在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前,陈旧的木门紧紧的关闭着,门上张贴的门神凶神恶煞瞪着我们,令人毛骨悚然,赶车人对着大门吆喝起来:“启旺哥,启旺哥。”这时,从门洞里走出来一位五十上下的老人,他中等身材,墩实干练,黝黑的脸庞流露着质朴与善良。(图:师父的太极之家)
  “哥,他是东北来学拳的,你把他收了吧!”
   这位难道就是他说的陈启旺师傅,我赶紧来到师傅面前,给师傅鞠躬行礼,并将家乡政府开具的介绍信交给他。师父看了看介绍信后打量我一番,示意我进屋说话,看来师父收留了我了,我赶紧谢过师父,谢过赶车人,跟随师父来到正房。今天我已记不起那位赶车人,我要真诚的感谢他,是他把我介绍给陈启旺恩师,是他使我与师父建立了师徒之缘,是他使我找到了德艺双馨的名门后裔,在后来与师父的交流中,我得知师父是陈氏二十世,自幼随陈发科之子陈照旭学习陈氏家传太极拳,后在西安陈发科之徒陈西照门下习拳,陈照丕返乡后又随太极大师陈照丕学艺,在我真诚恳求下,师父终于同意收我为徒,并准我住在家中学拳,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岁月。
  陈家沟村民历来恪守着“忙来时种田,闲来时练拳”的风俗习惯,农忙时村民都默默忙于田间的耕作,早晚农闲时,家家户户墙院内才不时传出“咚咚”的练拳震脚声。刚到陈家沟前两天,师父并没有马上教我练拳,只是嘱咐师弟们带我到沟里转一转。他像往常一样忙于田间的工作。陈家沟村并不很大,是一个只有多三百户人家小村庄,两千来口人,村庄被茂密的灌木遮盖着,一栋栋古老的青砖瓦房上生长着一片片绿苔,房脊上残破的龙凤瓦砾,记载着村落的沧桑。黄土的黄色,灌木的绿色,房屋的青色构成了这古老村庄的三原色。陈家沟虽然在清风岭上,但这里并没有山,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村中只有一个小小岗坡,一条小河经村而过,流向几公里外的黄河,河道由于常年河水的冲刷,形成了深深的沟壑,据说陈家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我在沟里转了两天,没有见到一个人练拳,他们都在那里练功呢?我疑惑了。(图:朦胧的月光下,师父全家在庭院中练功,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太极拳)
  
   由于几天的奔波劳顿,晚上我早早的睡下了,睡之正酣,忽然 一阵阵 “咚咚” 的震地声,“哼哼”的发劲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透过窗户的缝隙,只见朦胧的月光下师父一家人正兴致勃勃的在庭院中练拳舞械,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陈氏太极拳,我过去所见,所练的太极拳是不发劲的,从未见到这种发劲、发声的太极拳,只见师父拳含光默默,步型似马非马,中正沉稳,时而轻灵圆转,时而震脚吐气发声,浑圆饱满,气势雄壮。师弟师妹们有的练拳,有的练刀、剑,有的练推手,发劲铿锵有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正宗陈氏太极功夫,这与我平时练的杨式太极拳有天壤之别,虽然我当时还看不懂, 但直觉告诉我,这才是我要真正寻找的东西,我抑制不住的兴奋心情,一骨碌翻身下床,推开房门直奔师父:
   “师父,教我功夫吧 !”
   师父收势停下来,打量着我说:“休息好了吗?”
  “没问题,师父,教我功夫吧!我要学真功夫。”
  “不学真功夫来这里做啥。”师父不紧不慢地说。
  “这样慢能打人吗?”我不解地问。
  “可以试试嘛。”师父点起旱烟慢条斯理地说。
   师父当时已年过半百,无论从身高体重都不占优势,何况我二十出头,又有多年武术根底,跟师父交手使我感到很为难。师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吹吹烟袋锅,在鞋底上磕了磕,道:“来,你随便出手。”这时师弟师妹们都围拢过来。
   我小心翼翼来到师父面前,拉开侦察兵格斗的架式,试探着向师父头部发一左直拳,师父好象没有动,一抬臂我顿觉失控站立不稳,此时师父翻掌按在我的腋下,轻轻一送,我便象断线的风筝一样向后跌去,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我想可能我出手慢给师傅钻了空子,(图:师父演练的太极拳古朴,雄壮,有原汁原味的传统风貌) 
这回来快的,我爬起来又用右拳快速向师父击去。师父身子一动,右手将我拿住,象钳子一样牢牢地掐住我的右腕,左手控制着我的右肘,我右臂顿觉麻胀,疼痛难忍,好像失去了知觉一样,只好随他摆布了,他轻轻一捋,我便跪倒在地。师父说:“我的膝盖会把你发出去。”只见师父的膝盖正对着我的左肋,可师父并没有发劲,随后我又用其它招法向他进攻,不是让他拿住,就是象球一样被玩弄于掌间,他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莫名其妙的发出弹簧般的劲儿,只要他身体一抖,我就如同受到巨浪冲击一般被抛出很远,而他却神态自若,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我被这神奇的太极功夫惊呆了,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太极功夫吗?就在那个晚上,师父正式教我家传太极拳。   
   在后来师父的传授中我了解到:祖传陈氏有五路太极拳和一路炮捶。后经陈氏世祖陈长兴精简合并,创造性地缩编为陈氏太极拳一路和二路(炮捶),形成了一套整体的圆形拳路,俨如太极图,被后人称为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以阴为主,以阳为辅,阴中有阳,即以柔为主,以刚为辅,柔中有刚,始于北,终于南;二路拳以刚为主,以阴为辅,阳中有阴,即以刚主,以柔为辅。刚中有打柔,起于南,止于北。此两套拳路似两条阴阳鱼图象;两条阴阳鱼相互环抱,首尾相交,合二为一,成一整体图形,似太极图象;圆中一柔一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互为其根,进行着刚柔变化,消长转化,招数穹生,正与太极图阴阳之道相符合,可见,陈式太极拳是根据太极阴阳学说,以太极图为蓝本所创编的。这两套拳路合之为一,成为一套具有一个整体圆形的太极拳。活像一个太极图象;分之为二,各自成为一套独立的具有半圆的太极拳,即为两条阴阳鱼象。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因其二路是炮捶,不属太极拳,这是不了解太极拳性质及其结构所致。陈长兴的外姓弟子中杨露禅武功最为高超,威震武林。后来杨露掸创编杨式太极拳,就是以陈氏太极拳一路为依据的,所以杨式太极拳以柔为主,以刚为辅,似太极图阴鱼象,有棉里藏针之美称。

  师父是中原农民的典型代表,他纯朴憨厚,不善言谈, 由于家传世袭的原因,陈家人把自己的家学当作人生的必修课。那个年代,尽管师父家缺衣少食,生活窘迫,平时只有红薯、玉米粥充饥,甚至几天都吃不到一顿菜, 但是他们拥有中原农民无欲无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会不会,金钢大捣碓”,“喝口陈沟水,都会翘翘腿”,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名言。陈家沟人练拳称盘架,强调盘架的数量,并走底架子。在陈家沟高手中,日练拳达二十遍者不乏其人,他们练拳都是自觉行为,大都以家庭为单位,由长辈传授晚辈。从他们传拳时庄重肃穆的表情中,我体会到了拳论中“敬”字的含义,他们就是在这种言传身敎中传达着先祖的遗训,在静默的盘架中表达对先祖的敬慕、对家学的珍爱。这也许是陈家沟功夫能世代传承、代有高人的心法吧。(图:师父就是这样手把手的将太极功夫传授与我)     
 
   师父授拳一般是在早晚进行的,白天我大都要随师父忙地里的活计,摘棉桃、起红薯、收花生,以至到县城卖粮我都跟他们一同干。师父带我出去并非让我出多少力,他从不让我干重活,就是在与师父共同劳动中,师父给我讲述了陈家沟的历史,给我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陈氏先祖们神奇的故事 。在师父那让我似懂半懂的乡音中,我知道了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庭、知道了陈长兴、陈鑫、陈发科等陈氏先辈。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师父已给我开悟,使我对太极学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师父首先授我一路老架,他授拳是细致的,严格的。一个拳式练不好,决不授第二个拳式,一个“金刚搗碓”就学了七八天,他把一个拳式分成了八个拳式,每个拳式规矩都讲得明明白白, 陈氏太极拳的身法,步法、眼法与其他武术套路皆不相同,习惯了练外家拳的我一切都感到别扭,特别是步型,要求出脚铲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支撑腿要求弓而不软,挺而不直,腿肚外翻,脚掌内扣,几天过后我的两腿疼痛难忍,每次练功都汗流浃背。师父说,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师父授我拳法时并不总在我身旁看护我,每有拳式出错时,师父便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手把手的纠错,不厌其烦的为我做示范, 刚开始学太极拳,外家拳的观念还在作怪,难免有急躁情绪,常常问师父这招何用?那招何用?而每次问师父师父都摇摇头笑着说:“你现在学小学课程,大学课程怎能接受呢。练拳像登山,要一步一步攀登,贪多求快是练不成太极功夫的。”我坚信师父的话,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师父对子女们授拳是严格的,严格得近于残酷,每当晚饭后,我与师兄弟们便鸦雀无声的聚集在昏暗的上屋,室内的黄土地由于常年震脚练功,划出一道沟痕。师父坐在中堂前,表情严肃而庄重,他一边吸着旱烟,一边逐个指导我们盘架,如谁在盘架中走神或有不规矩的地方,他是绝不放过的,有时被他罚做数十遍,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一次,长子建国因白天劳动疲劳些,练起拳来无精打采,师父顿时发了火,将他打了一顿。师父对我也像他的子女一样,只是对我略有耐心, 每传授一个拳式,他先手把手的教,再由他的子女们给我纠错。最苦的时候是小师弟们给我纠正拳式的时候,吕头、小根,小全(师父的长子、次子、三子)他们一起动手,有的负责身法,有的负责手型,有的负责步型,有时一个步型(大腿坐平)要坚持三五分钟,一会儿,豆大的汗珠便滚落下来。师父二女儿桂珍(现任温县体育局教练)功夫最好,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最使我难忘的是,每当深夜练功结束后,师父便拿出客人们送他的点心,吩咐师母每人一份,我自然也享受了师兄弟一样的待遇这时师父那严肃的面孔不见了,变成了慈祥,亲切 。我仿佛又在他们身上寻回了那份父爱、母爱。(图:我与师父的第一张合影)
  
   初下陈家沟,师父把家传的太极功夫一招一式地传授于我,那个时候,还没有一本陈氏太极拳的书籍,一切都要言传身教, 为以免遗忘,我发挥了自己绘画的特长,将师父传授的74个拳式画了一百多幅图,并做了大量笔记,师父看后满意的笑了。就是这套拳给我的太极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将要离开陈家沟的时候,我犯难了,我手中钱仅够返程的旅费,到家乡要三天时间,一路吃什么?向师父张口吧,又难于启齿。最后我想出个好主意,便对师父说:北方不产红薯,想带些回去让家人品尝品尝。师父闻此欣然同意,吩咐师母为我蒸熟了足有二十斤红薯,装了满满一口袋。
  返程那天,师父亲自用自行车将我送到五里外的赵堡公路站点,我到小卖部,用所剩不多的钱买了两包烟塞到师父口袋里,师父默默看着我,我们彼此相对无语,含泪惜别,汽车扬尘而去,透过浮尘,我依稀看到师父还站在那里向我遥望着。。。。。。。
  在返程的三天中,我是用红薯充饥的,到家时,剩下的红薯已发霉变成“绿薯”了。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315.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