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人物 > 当代精英 > 第一章 初下陈家沟(图)(正文)

第一章 初下陈家沟(图)

2008-05-30   taiji.net.cn
核心提示: 第一章 初下陈家沟             世上本来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第一章 初下陈家沟

            世上本来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却走上了一条艰辛坎坷、 不被人理解的太极之路。(图:我的祖父)
  我出生在东北一个中医世家。据长辈讲,马氏家族系满清八旗人,祖居北京辘轳把街草帽胡同,享受满清朝廷的俸禄,过着丰衣足食的富足生活。清朝末年移居关外,定居于张广才岭下的拉林河畔,可是好景不长,满清政府被推翻,军阀割据,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马氏家族同样惨遭军阀、土匪的洗劫,十几口人惨遭杀戮。我的父辈们都亲历了那血腥的岁月。祖父为振兴家族,分别将伯父送到了国民党部队,父亲送到共产党部队,他们以高超的祖传医术救死扶伤,他们都是部队出色的军医。全国解放后,他们相继复原返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父亲不但精通医术,书法,且通晓八卦五行,预测、炼丹术,并喜欢结交江湖术士,我的母亲也是当地的一个大家闺秀(地主的女儿),据母亲讲,他生有十个子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四个子女相继死去,只剩下我们兄妹六人,我是父母的老儿子, 也是母亲最后生育的孩子,我出生时她已是46岁了,我第一眼见到的妈妈, 已是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太婆”。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里。
   记得年幼时,家里常来一位年过半百的牙医同父亲谈天说地,他常与父亲提起太极拳,并探讨太极拳如何以柔克刚,能四两拨千斤,还教父亲站桩功。年幼的我看到这一切自然感到新鲜、好奇。

(图:我的父亲、伯父)一天清晨,邻居的小朋友告诉我:学校操场有个老头儿在“跳舞”。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来到操场偷看,果然操场一位老者在“跳舞”,他跳的很轻,很静,好像怕惊动什么。我好奇的偷看,并渐渐的接近他,这人好面熟阿。啊!这不是常到我家来的牙医吗!难道这就是他常说的太极拳,这么轻,这么慢,能打人吗?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太极拳套路演练,我带着疑惑,不解离开了学校。而牙医那飘然的拳姿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两年后,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改变了我对太极拳的成见。一天,牙所门前围满了人,我不知出了什么事跑去看热闹,只见 牙医正同几个青年人在争论什么,原来他们都是当地的同行,说着说着一个年轻人出手向牙医头部打去,只见牙医一抬臂,那年轻人似受电击一般,被掀倒在地。另两个年轻人见状,一齐扑向牙医,只见牙医左分右挡,年轻人纷纷倒在他的身边,这场面给我幼小心灵以极大的震撼。太极拳这种柔缓轻松、形似舞蹈的功夫竟有如此威力,使我迷惑不解,探索太极奥秘的愿望油然而生了。 (图:武术使我成为一名侦察兵)
   每当牙医到我家与父亲聊天,我便缠着他,让他教我太极拳,看到我急切的样子,他便教我压腿,下腰一些基本功,之后又教我左右揽雀尾等一些简单拳式,从那以后我每天早起跑步,练基本功,听说哪里有练武术的就去看,去学。当时学校来了一位体院毕业的程老师,练一手漂亮的长拳,我羡慕极了,他在校内组织一个武术班,我成了他班里的一员。因为武术班的学生都是在各班挑选的。所以我们有种自豪感,每天天刚亮就起床跑步,练武术基本功和初级长拳。程老师是我少年时代遇到的第一位武术老师,因为他毕业于专院校 ,对武术的规格要求很严,这给我的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遗憾的是,常来我家的牙医不知何时离开了我的家乡,我学练太极拳的梦也因此中断了。后来我得知他就是北方著名太极拳家李景林先生的亲传弟子。
  一九七六年冬,17岁的我应征入伍,我在入伍登记表“爱好”一栏中,郑重地填上了“武术”二字,就是这二字,使我成为一名陆军侦察兵。五年的侦察兵生活磨练了我,捕俘格斗、摸爬滚打练就了我强健的体魄。连队的战士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来自武术专业队,有的入伍时已有一定的武术根底,战友们南拳北腿精湛的武技使我大开眼界。我一边刻苦学练侦察兵技术,一边向战友们学习了甲组长拳、迷踪拳、南拳、洪拳等等,但我一直对太极拳情有独钟,一直在寻找机会学习太极拳。 (图:我在练迷踪拳)
  
   一次,部队开会休息,操场围拢了很多战士,我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好奇的上前观看,原来是政治部的樊参谋在演练太极拳,他练是的杨氏太极拳,架低势沉,有规有矩,后来我们相识了,当他得知我是侦察兵,也会武术,也有意跟我学迷宗拳,就这样我们约定互相交换一套拳,从那以后,我们互教拳法,这是是我第一次正规学练太极拳,年仅18岁。
  八十年代初期,我告别了五年侦察兵的军旅生活,回到了东北故乡黑龙江。当时国家还没有改革开放,百姓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我们这个中医之家也同家乡父老一样,过着仅能温饱的生活。当时,父亲在文革中因受冲击仍未平反,我因此未被安置工作 ,只好与父亲开中医门诊,此时父亲将家传炼丹术、正骨术传授给我 ,闲暇时练武成了我最大的乐事,我家的小院成了小小练武场,单杠、杠铃、沙袋、棍棒应有尽有,长拳、南拳、迷宗拳、太极拳样样皆练,武术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在众多武术项目中,最令我神往的还是太极功夫,徜徉在太极天地里,深感太极的博大精深。 这时我已有四年的太极拳龄,并对太极拳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时最令我崇拜的太极拳家是杨露禅,这位太极巨子三下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十八年如一日潜心修学,最后终成大业。我深信,我对太极的至爱,我已有的武术根底,我的悟性与韧性,我也会成为第二个杨露禅,就是这幼稚的想法, 使我蒙发了南下河南陈家沟探源求师的动机,这一愿望日复一日的强烈起来。
  我的这一想法,家人自然难以理解,他们希望我学好中医,继承家业,并劝我放弃南下的念头。可生性倔强的我,听不进这些“好心人”的劝阻,最后我终于说服了家人,没等脱下戎装就匆匆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图:太极拳给我带来了乐趣)
  陈家沟,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发祥地,令人神往的太极之乡 。她位于河南省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 据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祖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府之言,人烟几绝,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洞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洞县。明洪武7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祖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祖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始祖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1711年,陈氏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九世祖陈王廷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在明末拳术已著名。于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他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他在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廷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长短句》曰:“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道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这里也成了令人向往的太极之乡。(图:陈家沟村头) 

  1982年8月15日,经过三天的长途跋涉,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远远望去,一片郁葱的灌木将这个普通中原小村遮掩得严严实实,不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的遐想。就是这片黄土地,就是这平常的山村,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太极拳, 一百六十年前,陈家沟迎来了第一位外姓学子杨露禅,是他将陈氏家传太极功夫带出了这个偏僻的小村,而成为一代巨臬。今天我来了,历经沧桑的陈家沟啊,敞开你博大的胸怀,接纳远方的学子吧!

                               (待续)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masters/1314.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