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太极拳网
中国太极拳网 > 太极文摘 > 太极随想 > 认识“放松”(正文)

认识“放松”

2010-05-24   少林与太极   梁建平
核心提示:  看起来并不费解的放松二字,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太极拳修炼的一大不可或缺的要领,然纵观《太极拳谱》还真未找到此二字的出处,...
  



  看起来并不费解的“放松”二字,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太极拳修炼的一大不可或缺的要领,然纵观《太极拳谱》还真未找到此二字的出处,笔者不免十分困惑。此且勿论。

  现在要说的是,已经成了众多太极拳教、习者口头禅的“放松”二字,的确成就了许多名家高手,同时也贻误了许多人众,虽然他们也为“放松”耗费一生,但终未有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看似同途而实殊归的现象呢?杨式太极拳主要传人杨振铎先生早就指出问题所在:“关键是对松要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但现今茫茫太极拳学练人海中,对这“放松”二字全面准确认识把握者又有几人?众多的则是人云亦云,这人云亦云者要不被这“放松”二字“坑”了才怪呢。杨振铎先生云:“我认为放松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手段,但不是目的。”问题很清楚,你把自己还搞不明白的“放松”盲目地当成目的一味
地去追求,死下工夫、下死工夫地“松”,除了松得一塌糊涂外还能有什么结果呢?已故杨式太极拳传人之一叶大密先生曾指出:“然而所贵不在功夫,而在认识者:功夫小犹可练,认识错则枉费矣。”

   练者学者一定要清楚,“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方法、手段之一,而不是目的。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什么呢?已故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先生对此早有论述:“全身松开的目的是‘不致有分毫之拙劲’,以便‘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于是得到‘如绵裹铁、分量极沉’之真正内劲。”显然放松的目的是要得到真正的内劲,这是从拳的方面说的。同时,由于全身真正松开,周身经络自然舒畅,气血自能调和,久之有病者病疾消除,无病者强身壮体,这是从养生方面来看其作用,能“益寿延年”才是现代太极拳“放松”的根本目的。可见太极拳是融技击与养生为一体的。

  “放松”的目的明确了,那么“放松”的具体方法、手段又是什么呢?陈式太极拳前辈陈鑫先生之《拳谱》规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陈式太极拳传人陈正雷先生又做了详尽的说明:“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首先让人们在意识上通过相反方向的拉开,使身躯有放长的感觉;进而又让人顶劲虚领、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长;沉肩坠肘、松腕,实际上是以肩与肘的放长、肘与腕的放长使整个手臂得以放长;开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长。”总的来说就如杨振铎先生所云:“放松是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放展,使其韧带拉长,避免僵硬。通过松开、放展,使全身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连接成一个整体,这一点一定要下工夫揣摩。”用叶大密先生的话未表述,就是要“浑身各处皆应呈张力状态”,这就是“放松”。很明显,松不是软,不是无力,也不是无精打采。为防止这些毛病,杨式太极拳松柔大师汪永泉先生生前曾强调:“松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只有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放松”特别强调精神的作用,故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先生就说过:“放松有两个方面,一是内,一是外,内就是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对太极拳“放松”的方法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叶大密先生曰:练拳之事,首在认识,认识对路,惟练而已。”在练的过程中,我们得按功夫的进展分层次一步步未进行,不能急于求成。武式太极拳传人钟振山先生讲:“放松上有几个层次,要逐步做到。一个是身体放松,关键在松肩,肩一松,胸部、腹部、背部就自然放松。一个是脏腑放松,这是内松,光是外松没有内松不行。最后是中枢神经放松,这是意松。”照此而逐步进行,何愁不成?这些都是针对有志于探求太极真谛的修学者而言的,若对于现在众多的充其量也只要求活动活动肢体、舒散舒散心情、调理调理脾胃、打发打发时间的学练太极拳者而言则不必拘泥以上所述,尽可随意而为,若亦能中规蹈矩而行当然更好。

  最后,我们就仍以叶大密先生的一段感言作为此“放松”篇的结束语吧:“如今之人,但言太极拳无不极口而言松,惟恐丝毫有力焉。不知拳之能松,乃如水到而渠成,固非偶然而至也。比如明珠朗润则能辉映于其外,水本清笔自然流韵而无穷。若乃知松,其若镀金蚀铁,似松非松,决期老而无功。老子曰:‘人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呜呼!愿吾辈好松之士,闻此而有悟焉。”

返回中国太极拳网首页>>
    掌上阅读

    扫描二维码 用手机阅读

    下一篇: 收臀与翻臀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太极拳网 http://www.cntjq.net/
    本文链接http://www.cntjq.net/article/6691.html
    版权声明: · 凡注明来源中国太极拳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 非中国太极拳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与我们联络。电话:0391-3820890 邮箱:9450042@qq.com 新闻投稿新闻投稿

    爆料平台

    扫描二维码关注中国太极拳网
    新闻热线:0391-3820890
    爆料邮箱:9450042@qq.com
    欢迎网友提供线索